作者:​赵旭东  单位:大竹县中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15
47

针灸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已传承发展了上千年。现代临床与基础研究证实,针灸对于疼痛的改善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机体康复、提高免疫功能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实际上,在应用针灸时,不少患者往往会对针刺有一种误解和疑问:针灸是不是越痛越好呢?一些对针灸理论的误解和大众中的不良风气误导人们相信针灸治疗必须要越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好转。针灸是否有效,针刺疼痛感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针刺的精准性、操作的熟练性、个体差异等。

针灸的作用机制及“得气”感

针灸主要通过刺激相应穴位,促进人体气血流畅和脏腑功能的调节,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联络沟通的一个网络,针刺腧穴可以通经活络、舒筋通脉而使机体回归平衡。现代医学证实,针刺既作用于局部又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于脊髓和中枢神经,促进机体释放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发挥镇痛及止痉作用,针刺还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促进炎症吸收及组织修复,对机体免疫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患者在进行针刺治疗时,常通过“得气”感(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沉、轻微的放射感)来表现,这是针刺刺激神经、经络的重要征象,也是临床判断是否得气的一种参考条件。但是,得气感的强弱并非疗效标准,关键在于刺激是否有效、机体是否接受,而不是一味追求疼痛。

疼痛感与针灸疗效的关系

部分患者认为针灸越痛,治疗效果越好,这种错误观点不可取。疼痛反应主要表现为受术者对针刺感应的差异。因此,不同的人在同一穴位和手法下,对针刺的敏感反应各不相同:有些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完全无痛感,但效果很好;也有些患者刺痛感明显,治疗效果却不佳。

疼痛程度过大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例如,针刺过深、刺激量过大、捻针过快、过度运针,可能造成局部出血、肌肉痉挛、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甚至会引起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都会对针灸的整体效果和安全性产生影响。因为现代针灸讲究辨证施治和因人而异,其手法主要是在穴位选择、针刺深度、捻动方法和留针时间上讲究疏密相间、时疏时密、间歇取穴、长短交替以求“得气”,而并非强调针刺时疼痛感的强弱。

此外,患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也有所不同,包括年龄、性别、精神压力、神经系统敏感度等,年轻人和女性皮肤容易敏感,慢性病患者耐受性较高。这就要求针灸医师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灵活施治,以做到安全舒适并取得佳效。

科学、安全的针灸实践

为保证针灸的疗效与安全,患者应选择正规、有资质的机构和针灸师,以确保操作规范、消毒得当,从而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针灸治疗时,若疼痛难忍要告知针灸师及时调整手法。所谓科学的针刺,是以患者感到局部酸胀为主,而非追求强烈的痛感。

针灸治疗需要长期、规律的疗程,因此过于追求单次强刺激不仅可能适得其反,还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和身体不适,影响后续治疗的依从性。临床中,针灸常结合中药调理、物理康复、生活习惯调整等,以形成更完整的治疗方案。

我们应真正认识到,针灸疗效并非基于疼痛感的强弱,而是源于精准的穴位操作、科学的治疗方法和适度的刺激量。这才是理性接受针灸治疗的根本。科学施治、舒适安全的针灸实践,是确保疗效的根本保障。

结语

针灸的疗效,并非因“疼痛”而彰显,而是因适度刺激、因人施治而显现。因此,针灸应是舒适、安全的治疗。只有理解并遵循“适度刺激、因人而异”的原则,才能帮助患者理智地接受针灸治疗,从而维护大众的健康与幸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