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伊娜  单位: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1
13207

胆囊结石,常见疾病之一,因其症状多种多样且容易被忽视,通常被形象地称为“沉默的杀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认识胆囊结石

定义——胆囊结石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常与急性胆囊炎并存。胆囊作为重要的消化器官,主要功能是储存、浓缩胆汁,在人们进食时通过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脂肪。在我国,成人胆囊结石患病率约为10%。目前,胆囊结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成因——1.饮食陷阱。(1)高胆固醇饮食:长期摄入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形成结晶核心。(2)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长时间空腹,使胆汁淤积,增加结石风险。(3)喜食鱼生:食鱼生可使人感染寄生虫,虫体尸体可成为结石的核心,促使结石形成。2.代谢与遗传。(1)代谢紊乱: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导致胆盐、卵磷脂减少,胆固醇比例失衡。(2)遗传倾向:家族史可使患病风险提升3~4倍,可能与脂质代谢基因相关。3.感染与炎症。(1)胆系感染:细菌可成为结石核心,炎症刺激加速结石形成。(2)胆囊功能障碍:如胆囊收缩无力或胆道梗阻,胆汁排空受阻。

高危人群——1.女性:雌激素影响胆汁成分和胆囊功能,增加结石风险。2.肥胖者:体内脂肪代谢异常,胆固醇合成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升高,易形成结石。肥胖还影响胆囊收缩,导致胆汁淤积。3.饮食不规律者:不良饮食习惯打乱胆囊工作节律,胆汁无法定时排出,增加结石可能性。4.妊娠期女性:孕期激素水平变化,胆囊排空时间延长,胆汁黏稠度增加,易形成结石。饮食结构改变,如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增加结石风险。5.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影响胆囊神经调节和血液循环,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胆汁排出不畅,增加结石概率。胆汁中葡萄糖含量升高,易引发胆道感染,促进结石形成。

症状——1.典型表现。(1)胆绞痛:右上腹或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进食油腻后加重,可放射至右肩背部。(2)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嗳气,易被误诊为“胃病”。2.全身反应:急性胆囊炎时伴畏寒、发热;结石阻塞胆总管可引发黄疸。3.特殊类型:胆心综合征反射性引起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患者。

诊断——1.超声检查:胆囊结石首选检查,适用于初步筛查,敏感性为95%,操作简便、费用较低。2.CT检查:适用于超声无法明确诊断或怀疑胆囊周围组织病变、胆囊癌等情况。3.MRCP:适用于怀疑胆总管结石、胆管病变患者,对诊断胆总管结石、胆管狭窄等病变具有重要价值。4.注意:超声检查前需禁食8小时,CT、MRCP等检查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决定。

治疗——1.药物治疗。(1)利胆溶石:熊去氧胆酸(需长期服用,仅对胆固醇结石有效)。(2)解痉止痛:消旋山莨菪碱、硫酸阿托品缓解胆绞痛。2.手术治疗。(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微创首选,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2)开腹手术:适用于复杂病例或腹腔镜禁忌症。(3)保胆取石术:仅限胆囊功能良好的患者,但复发率较高。3.其他治疗。(1)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部分胆囊结石,但需严格筛选适应症。(2)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急性胆囊炎时的临时减压措施。

如何预防胆囊结石

饮食管理——1.低脂低胆固醇: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2.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时间空腹,促进胆汁正常排泄。3.避免进食鱼生:食物煮熟再吃,避免感染寄生虫。

生活方式——1.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和快速减肥,维持BMI在18.5~23.9。2.充足饮水:每日饮水量≥1.5L,稀释胆汁,预防结石形成。3.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促进胆汁流动。

高危人群管理——1.定期体检:腹部超声筛查家族史、肥胖、糖尿病患者。2.及时治疗原发病:如胆囊炎、胆道感染,避免病情进展。

结语:胆囊结石虽常见,但通过科学管理可防可控。若出现右上腹疼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健康生活,从守护“小胆囊”开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