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 7%-10%,每年约新发乳腺癌42万人,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大城市中,乳腺癌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中国女性中,40-70 岁是乳腺癌发病的高风险阶段,发病年龄中位数为 48 岁,81.4% 的患者集中在 36-65 岁。一.警惕!这些是乳腺癌的高危信号!乳腺肿块:这是早期乳腺癌最常见的表现,多数患者的肿块无痛感,容易被忽视。无论肿块是否疼痛,都应重视,建议定期去医院进行专业触诊,必要时通过超声、钼靶等检查明确诊断。
乳头溢血:非哺乳期乳头出现血性溢液,尤其是单侧、单孔出血,是乳腺癌的重要警示信号,若发现非哺乳期乳头溢液溢血,特别是伴有肿块,务必及时就医。
乳房皮肤出现酒窝症或橘皮样改变:乳腺癌典型症状之一,当皮下淋巴管受癌细胞侵犯,淋巴回流受阻,乳房皮肤会出现凹陷和凸起,呈现出类似橘子皮的外观,需立即进一步检查。
乳头改变:乳腺病灶侵犯乳头或乳晕下区,会使乳腺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缩短,导致乳头偏斜、回缩凹陷、固定,严重时乳头甚至完全消失。乳头的这些异常改变,也是乳腺癌的重要信号。
乳房不对称性改变:肿瘤生长可致乳房形态变化,双乳外形出现不对称,约90%的患者会出现单侧乳房局部隆起或凹陷。若两侧乳头位置突然不在同一水平线,或乳房皮肤出现褶皱等,需及时就医。
不明原因的乳房瘙痒、皮肤红肿橘皮样变:反复发作的乳头乳晕区湿疹样改变,如发红、脱屑、渗液,可能是乳腺Paget病(湿疹样乳腺癌)的早期表现;而皮肤红肿橘皮变这种罕见似炎症但恶性程度高的炎性乳腺癌亚型,易被误诊为乳腺炎而延误治疗,需提高警惕。
二.早筛是防治乳腺癌的三早中的关键,目前常用的筛查手段有:
乳房的自检:
乳腺专科医师手检:医生通过触诊等方式,检查乳房是否有肿块、结节等异常,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
乳腺 X 线摄影(钼靶):能发现乳腺内微小钙化灶、结构扭曲和肿块,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但对于乳腺组织致密的女性,钼靶漏诊率较高,建议加做乳腺核磁共振。
乳腺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结构,区分囊肿和实性结节,适合20-35岁乳腺致密的女性,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与乳腺 X 线联合检查,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对微小病变敏感,适用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如BRCA基因携带者或有家族病史者。但费用较高,且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不适用。
不同人群的筛查建议:
一般风险女性:40-69岁,推荐每2年进行一次乳腺 X 线筛查,同时可联合超声检查。
高危人群:有明显乳腺癌遗传家族史倾向者、既往有非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史、或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患者、30 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者等,建议40岁前开始筛查,每年进行一次乳腺 X 线检查,每6-12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和乳腺体检,必要时联合乳腺增强MRI。
除定期到医院筛查外,女性也可通过乳腺自我检查,方法如下:
一看:站在镜子前,观察乳房双侧是否对称,皮肤有无改变,乳头是否凹陷、回缩或抬高,有无红肿、皮疹等异常。
二摸:一手抬起,另一手并拢除拇指外的四指,由内向外以画圈方式滑动触摸乳房,检查有无肿块、硬结。
三按:按压乳房外侧至腋窝,检查有无肿块。腋窝是乳腺癌容易转移的部位,需重点关注。
四挤:轻轻压迫乳晕,观察有无乳头溢液。若发现溢液,注意其颜色、性质和量。
三.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坚持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有助于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
均衡饮食:戒烟限酒,避免食用霉变、油炸、腌制、烧烤食品,少吃加工肉,少喝含糖饮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新鲜蔬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增强免疫力。
调节情绪:长期不良情绪会影响内分泌,学会通过旅游、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乳腺健康有益。
谨慎使用性激素类药物:避免自行使用含性激素的保健品、护肤品。若因治疗需要使用性激素类药物,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严格用药,防止激素失衡引发乳腺癌。
乳腺癌虽可怕,但只要我们重视它,了解相关知识,积极预防,定期筛查,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最大程度保护女性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