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骨科领域,股骨颈骨折有着令人闻之色变的别称——“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这个称号背后,是无数老年人因这一伤病失去健康,甚至生命的残酷现实。了解股骨颈骨折,对于预防老年人摔倒后的严重后果至关重要。
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体,其根源在于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骼会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问题,骨密度降低,骨小梁变得稀疏脆弱,骨骼的强度和韧性大不如前。轻微的外力,如平地滑倒、从椅子上跌落,甚至咳嗽、转身等日常动作,都可能引发骨折。此外,老年人肌肉力量减弱、平衡能力下降、反应迟钝,也增加了摔倒的风险,进而导致股骨颈骨折。
当老年人发生股骨颈骨折时,髋部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受伤后,患者髋部会出现剧烈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下肢短缩、外旋畸形,患侧肢体看起来比健侧短,且小腿向外旋转。然而,有些不完全骨折或嵌插骨折的患者,疼痛可能并不十分剧烈,甚至还能勉强行走,这种情况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时机。
股骨颈骨折之所以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是因为其治疗和康复过程困难重重。一方面,股骨颈部位血运较差,骨折后愈合速度缓慢,且容易发生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即使进行手术治疗,使用内固定或人工关节置换等方法,也无法完全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手术风险高,术后恢复也相对缓慢。长期卧床还会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据统计,约有20%~30%的老年人在发生股骨颈骨折后的一年内因各种并发症离世。
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前景已大为改观。如今,一旦发生股骨颈骨折,只要能及时前往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尤其是进行髋关节置换等手术,患者往往能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现代医疗在手术技术、麻醉管理、术后康复等方面不断突破,通过精准的微创操作、个性化的手术方案设计,大幅降低了手术创伤和风险。同时,先进的生物材料和假体设计,使得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显著延长,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更快、更好。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只要把握黄金治疗时间,及时正确地干预,股骨颈骨折已不再是难以攻克的医学难题。
预防胜于治疗,对于股骨颈骨折,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首先,要积极防治骨质疏松,老年人应适当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豆制品、鱼类、坚果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其次,加强锻炼,选择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降低摔倒风险。同时,改善居家环境也不容忽视,保持室内光线充足,地面干燥防滑,在卫生间、楼梯等地方安装扶手,减少居家摔倒的可能性。此外,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骨质疏松并进行干预,也能有效预防股骨颈骨折的发生。
股骨颈骨折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作为子女和家属,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疾病的严重性,关注老年人的骨骼健康,加强预防措施。一旦发现老年人摔倒后出现髋部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借助现代先进的医疗技术,为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