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炳娇  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7
12

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疼痛、焦虑和身体不适往往成为患者康复路上的“绊脚石”。随着医学理念的进步,“快速康复外科(ERAS)”逐渐成为主流,其核心是通过优化围手术期护理,减少患者应激反应,加速术后恢复。而手术室护理中的疼痛管理与舒适护理,正是这一理念的“第一战场”。本文将揭开手术室护理的“隐形力量”,带您了解如何通过科学护理让术后康复事半功倍。

疼痛管理:从“忍痛”到“无痛”的革命

传统观念中,术后疼痛被视为“不可避免的代价”,但现代医学证明,疼痛不仅影响患者情绪,还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甚至延长住院时间。手术室护理中的疼痛管理,通过多模式镇痛策略,将疼痛扼杀在萌芽状态。

1.术前“预镇痛”:未雨绸缪的智慧

在手术前,护理团队会通过心理疏导和药物干预降低患者的疼痛敏感性。例如,术前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减少炎症介质释放,局部麻醉药涂抹手术部位能降低神经末梢敏感度。此外,护士会通过呼吸训练和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因为焦虑会放大疼痛感知。

2.术中“精准镇痛”:麻醉与局部技术的结合

手术中,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选择全身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如硬膜外麻醉)或神经阻滞。例如,膝关节手术采用股神经阻滞,可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同时,术中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动态调整麻醉深度,避免因麻醉过浅导致疼痛应激,或过深引发呼吸抑制。

3.术后“持续镇痛”:打破“疼痛-焦虑”恶性循环

术后早期是疼痛高峰期,护理团队会采用患者自控镇痛泵(PCA),让患者根据疼痛程度自行调节药物剂量。此外,非药物疗法(如冷敷、经皮神经电刺激)也能辅助缓解疼痛。护士会定期评估疼痛评分(如数字评分法0~10分),确保疼痛控制在3分以下(轻度疼痛),避免影响睡眠和康复训练。

舒适护理:细节中的人性关怀

手术室不仅是技术战场,更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空间”。舒适护理通过环境优化、体位保护和心理支持,让患者在陌生环境中感受到安全感。

1.环境调控:打造“无压力”手术室

手术室温度通常维持在22~25℃,湿度40%~60%,避免患者因低温引发寒战或凝血异常。护士会提前为患者加盖保温毯,并使用加温输液装置,防止冷液体进入血管导致体温下降。此外,柔和的灯光、低噪音设备(如静音吸引器)和舒缓的背景音乐,也能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2.体位保护:避免“隐形伤害”

手术体位需兼顾手术操作与患者安全。例如,截石位(妇科、泌尿科手术常用)可能导致腓总神经损伤,护士会通过软垫支撑膝盖、脚踝,并定时检查肢体血运;俯卧位(脊柱手术)则需注意眼部、胸部和生殖器的压迫,使用凝胶头圈、胸部支撑垫保护脆弱部位。术后,护士会协助患者缓慢恢复体位,避免体位性低血压。

3.心理支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术前,护士会通过图示化沟通(如手术流程图)和虚拟现实(VR)体验,帮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减少未知恐惧。术中,护士会握住患者的手、轻声安慰,或通过触摸屏互动让患者实时了解手术进度。术后,护士会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患者与家属的“康复同盟”

快速康复不仅是医护人员的责任,更需要患者与家属的配合。术前,患者应如实告知药物过敏史、慢性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并戒烟戒酒以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术后,家属可协助患者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咳嗽训练(促进肺复张),并监督用药和饮食。此外,保持积极心态、避免过度焦虑,也是加速康复的关键。

结语

在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下,手术室护理已从单纯的“技术操作”升级为“身心并重”的综合干预。通过科学的疼痛管理与细致的舒适护理,患者不仅能减少术后痛苦,还能更快回归正常生活。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应用,手术室护理将更加精准、个性化,为患者铺就一条更平坦的康复之路。

术后康复的秘诀,藏在每一处细节中——而手术室护理,正是这场“康复革命”的先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
2025-03-28
来源:柳州市中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