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部杀手”——脑梗死,因发病急、致残率高、致死率高而在脑血管疾病领域“一石激起千层浪”。然而,脑梗死并非不可战胜,通过了解疾病特征、危险因素,并掌握科学防治手段,就能够为大脑撑起“保护伞”。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守护大脑健康的关键之道。
1、脑梗死:发病率高的“沉默杀手”
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性坏死。
特点
高发病率:我国每年新发脑梗死病例超300万,发病率持续上升,且逐渐年轻化。
起病隐匿,发病迅猛: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故有“沉默杀手”之称;但一旦脑部血管堵塞,短时间内可出现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高致残率、致死率:即便经过救治,约70%~80%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而未及时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及脑部关键区域(如脑干)发生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死亡率较高。
2、追根溯源:哪些原因在“喂养”脑梗死
基础疾病:血管健康的“头号敌人”
高血压: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高血脂: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逐渐狭窄甚至堵塞血管。
糖尿病:高血糖会“糖化”血管壁,并激活炎症反应,加速血栓形成。
不良生活习惯:给血管“埋雷”
吸烟与酗酒: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速血管老化。
久坐不动:血液循环减慢,代谢废物无法排出,增加血液黏稠度。
饮食“重口味”:高盐、高脂、高糖饮食是血管的“慢性毒药”,三者共同“滋养”血管病变。
其他“隐形推手”
年龄:血管随年龄增长逐渐硬化。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增多症、凝血因子异常等,会导致血液过度凝固,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
药物:长期服用避孕药、某些抗肿瘤药物,可能影响血液凝固机制,增加血栓风险。
3、科学防治:建立综合防护体系
重在预防
基础疾病管理—给血管“上保险” 控血压、调血脂、稳血糖。
饮食调节—给血管“清垃圾” 多吃“血管友好型”食物,如蔬菜中的西兰花、菠菜等富含膳食纤维,减少胆固醇吸收;水果中的蓝莓、苹果等含抗氧化剂,保护血管内皮。并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深海鱼(三文鱼、鲭鱼)富含Omega-3脂肪酸,降低血液黏稠度。拒绝“血管毒药”:高盐、高糖、反式脂肪。
运动锻炼—让血液“动起来”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30分钟以上,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
恶习戒断—拔掉血栓“导火索” 通过尼古丁替代疗法、心理咨询等科学戒烟;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g(约1瓶啤酒),女性≤15g。
特殊人群“精准防护” 老年人(>50岁),每年体检查颈动脉超声,筛查血管斑块;关注“小中风”信号(短暂肢体麻木、言语不清),及时就医避免进展为脑梗死。
规范治疗
急性期治疗
静脉溶栓:若符合条件(如发病时间≤4.5小时),尽早使用阿替普酶或尿激酶,溶解血栓、恢复血流。
血管内治疗:针对大血管闭塞患者,可通过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等,快速开通血管,降低致残率。
基础支持:维持呼吸、血压稳定,控制血糖,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抑制血栓形成;(2)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稳定斑块、调节血脂,需长期服用。
其他治疗:根据病情使用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如丁苯酞、依达拉奉)。
恢复期治疗
康复训练: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包括肢体功能、语言、吞咽等康复,降低后遗症影响。
控制危险因素:严格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综上,脑梗死并非“猝不及防”,科学防治的关键在于将健康意识融入日常,
让我们以科学为盾、以行动为剑,共同抵御“脑部杀手”,为大脑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