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什么是疝
疝,人们俗称疝气,是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突出到其原本所在体腔之外。疝的类型多样,腹股沟疝(腹股沟直疝、斜疝、股疝)最常见,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腹股沟斜疝则多见于年轻人及中年人,股疝多见于女性,尤其是产后或老年女性;脐疝常见于婴儿和孕产妇;切口疝则在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佳时容易发生;食管裂孔疝是胃部分进入胸腔,常伴有反酸、烧心症状。疝看似不严重,可一旦发生疝块嵌顿或绞窄,就可能发生体内脏器或组织坏死,危及生命,所以必须重视。
疝的发病机制
疝发生主要和两个核心因素有关。一是腹壁薄弱,像先天发育存在缺陷、有腹部手术史、外伤及感染,或是高龄、久病,使肌肉筋膜退化,都可能造成腹壁薄弱。二是腹压增高,长期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以及搬重物等行为,均会增加腹腔压力,二者若同时存在,疝发生的风险就会增加。
哪些人更容易发生疝
疝在不同人群中有着不同的发病特点:(1)婴幼儿方面,先天性因素是重要原因,新生儿腹壁发育不全或腹股沟管未闭合,易形成先天性腹股沟疝,早产儿因腹壁更薄弱,疝的发生率比足月龄儿更高,婴儿哭闹、腹压升高时可形成脐疝。(2)男性群体中,由于腹股沟管内有精索通过,存在天然薄弱点,所以腹股沟疝发病率极高,重体力劳动者长期腹压升高,疝发生风险也会增加。(3)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腹壁筋膜和肌肉逐渐松弛,成为疝发生的高危人群,若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长期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导致排尿困难、便秘等疾病,使腹压反复升高,疝的患病几率也会增加。(4)女性群体中,多次妊娠孕期子宫增大,腹壁过度牵张,产后恢复不良容易发生脐疝或切口疝,多产女性易发生股疝。(5)肥胖或过瘦人群也容易发生疝。(6)有手术史的患者,如腹部手术时,切口缝合间隙过大,留置引流物时间过长或手术中麻醉效果不佳,强行缝合关闭腹腔,致组织撕裂,切口愈合不佳,或切口部位长期受力,均可能发生切口疝。
疝,多数患者都有典型临床表现,多在腹股沟、脐部或手术切口处出现可见或可触及的包块,平卧或轻柔按压时可能消失,站立或增加腹内压时明显,患者还常有隐痛或坠胀感、腹部不适,劳累后加重,若疝囊内容物是肠管,还会有腹胀、腹痛、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时会引发严重并发症,需紧急手术。疝会降低生活质量,急性并发症死亡率极高,延误治疗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恢复时间,所以高危人群应该格外警惕。
如何预防疝气
怎样预防疝?增强体质是关键。适度运动能增强腹壁肌肉力量,同时要避免过度肥胖或极端消瘦。还要避免腹压过高,积极预防和治疗慢性咳嗽、腹水、长期便秘,保持大便通畅,也别强行搬运超重物品。特殊人群更要多留意,新生儿若发现可复性包块要及早就医,产妇要做好产后康复,老年人则要治疗基础疾病,防止腹压反复升高。
疝气的治疗方式
婴幼儿疝有自行闭合的可能,但多数疝一旦出现,往往最终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样,传统开放手术通过缝合或补片修补缺损;腹腔镜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合年轻或工作繁忙人群;疝修补网片是当下常规选择,能大幅降低复发率。若疝出现嵌顿、绞窄并出现腹痛,应立即将患者平卧,双下肢屈曲,使腹部张力降低,用手轻柔疝块,如果疝块回纳腹腔,腹痛症状缓解,观察30分钟,患者未诉任何不适,可继续留观。若疝块不能回纳腹腔,腹痛症状加重或突然停止,必须立即就医,否则会引发肠坏死、穿孔、败血症等严重后果。术后康复要避免过早下床活动、提重物,适量做步行等运动,注意咳嗽的治疗,长期保持大便通畅、控制体重,减轻腹壁负担。
结语
疝是一种常见疾病,却隐藏很大的风险。婴幼儿、男性体力劳动者、多产女性、中老年人、肥胖、腹水或极瘦人群,以及有手术史的患者都属于高危人群,需要多加关注。预防疝,关键在于增强体质、控制腹压、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可疑症状,不要拖延,应尽早到正规医院普外科就诊,避免因嵌顿、绞窄而酿成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