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已非老年人专属,越来越多年轻人受其困扰。据调查,我国成人失眠发生率超 30%,不仅导致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长期还会损害免疫系统,增加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等发病风险。
非药物优先:尝试这些助眠方法
出现失眠,不应首先依赖安眠药,而应优先尝试安全、无副作用、能从根本上改善睡眠的非药物治疗。
调整生活作息:规律作息是改善失眠的基础。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周末也不例外,帮助稳定生物钟,形成固定睡眠节律。同时,避免白天长时间午睡或打盹,若需午睡,时长不应超过30分钟,以防影响夜间睡眠。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打造舒适、安静、黑暗的睡眠环境至关重要。可选用隔音窗帘和门窗减少噪音,用遮光窗帘避免光线干扰,将卧室温度控制在 22-25℃、湿度保持在 40%-60%,这是最适合睡眠的温湿度范围。此外,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和符合颈椎生理曲度的枕头,让身体在睡眠中充分放松。
合理调整饮食:晚餐不宜过饱、过油,避免加重肠胃负担而影响睡眠。睡前 2 小时尽量不进食,若饥饿,可吃一小杯温牛奶、一小块全麦面包等清淡易消化食物。温牛奶含有的色氨酸,能在体内转化为助眠的血清素和褪黑素。同时,睡前避免喝咖啡、浓茶、酒精。
谨慎用药:正确选择安眠药的关键
若非药物治疗无效,且失眠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服用安眠药,但需谨慎,避免盲目用药。
了解安眠药的常见类型
临床常用安眠药分为四类,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
苯二氮䓬类:如地西泮、劳拉西泮,是较早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镇静、抗焦虑效果好,能快速助眠,适用于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但副作用多,长期使用易产生依赖和耐受,停药可能出现戒断反应,一般不建议长期使用,剂量和疗程需严格控制。
非苯二氮䓬类:如唑吡坦、佐匹克隆,近年广泛使用,作用机制与前者相似,但起效更快、作用时间短,次日早晨残余效应较轻,对白天生活影响小,依赖和耐受性相对较低。不过,可能出现头晕、嗜睡、恶心等副作用,部分患者会有梦游、睡眠驾驶等异常行为,需特别注意。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通过激动褪黑素受体调节睡眠节律,适用于入睡困难,尤其对倒时差、轮班工作导致的失眠有效。副作用较少,主要是头晕、嗜睡、头痛,依赖性低,但起效慢,对睡眠维持困难者效果不佳。
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如米氮平、曲唑酮,适用于伴抑郁、焦虑的失眠患者,既能改善睡眠,又能缓解情绪问题。但副作用较多,如口干、嗜睡、体重增加,需医生根据情况调整剂量。
遵循安眠药的选择原则
选择安眠药需遵循个体化、短期、小剂量原则。每个人失眠类型、身体状况、年龄、是否患病、是否服药等不同,需按需选药。例如,入睡困难者可选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非苯二氮䓬类药物;睡眠维持困难者可选用作用时间稍长的药物;伴有情绪问题的患者则应优先选用抗抑郁类药物。
同时,安眠药的使用一般不应超过4周,长期使用易产生依赖和耐受性,还可能导致失眠反弹。若需长期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减少剂量或更换为非药物疗法。此外,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用药,并根据睡眠改善情况和身体反应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并减少副作用,避免一开始就使用大剂量。
注意安眠药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
用安眠药前,需了解禁忌和注意事项。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重症肌无力等疾病者,需经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或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用药需由医生权衡利弊后决定。
服药期间,避免饮酒,酒精会增强药物中枢抑制作用,增加头晕、呼吸抑制等风险,严重时危及生命;避免驾驶、操作精密仪器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以防发生意外。若出现严重的记忆力减退、头晕、嗜睡等副作用,需及时告知医生以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科学应对失眠,守护睡眠健康
失眠常见但不可怕。出现失眠时,应先保持冷静并寻找原因,尝试通过非药物方法改善;若非药物治疗无效,再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用安眠药,并遵循个体化、短期、小剂量的原则,注意相关禁忌和注意事项。睡眠是人体恢复体力和精力的重要过程,对维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