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玉勇  单位:攀枝花市中心医院 介入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15
120

当患者因心绞痛去医院,医生可能会建议做“冠脉造影”——通过向血管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显示冠脉的轮廓,就像给血管拍了张“影子照片”。但这张“照片”有个缺陷:只能看到血管的“外壁”,无法看清血管内部的斑块性质、管壁结构,甚至会低估狭窄程度。那怎么办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科普一下血管内超声。

血管内超声(IVUS)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相当于把一台“微型超声探头”通过导管送入冠脉内,直接“贴”在血管壁上发射超声波,实时生成血管的“三维剖面图”。如果说冠脉造影是“拍胸片”,IVUS就是“做CT”——它能看清斑块是硬的(钙化)还是软的(易破裂),血管壁有没有增厚,甚至能测量“最小管腔面积”(血管最窄处的真实大小)。这些信息,恰恰是复杂冠脉疾病治疗的“关键密码”。

复杂冠脉疾病不是“简单的狭窄”,而是像“迷宫”一样的病变——比如左主干(心脏的“主血管”)病变、分叉(血管分岔处)病变、慢性完全闭塞(CTO,血管堵死超过3个月)病变、钙化(血管壁像“石头”一样硬)病变。这些病变用常规造影很难判断,而IVUS能“穿透迷雾”,帮医生找到最优治疗方案。

左主干病变:避免“误判”的关键

左主干是冠脉的“总开关”,负责给左心室(心脏的“动力泵”)供血,一旦狭窄,后果严重。但造影常“低估”左主干的狭窄程度——因为左主干粗,造影显示的“狭窄”可能只是“视觉误差”。

IVUS能解决这个问题:它通过测量“最小管腔面积”(MLA)来判断真实狭窄。研究显示,当左主干MLA<3.5mm²时,患者发生心梗的风险显著增加;而如果MLA>4mm²,即使造影显示“狭窄”,也可能不需要放支架。

比如56岁的张先生,造影显示左主干末端“狭窄70%”,但IVUS测量MLA只有3.2mm²(正常应>6mm²),提示“高危狭窄”。医生根据IVUS结果选择了直径更大的支架(3.5mm),术后张先生心绞痛完全消失,随访1年没有发生不良事件。

分叉病变:不让“分支血管”受委屈

分叉病变是指血管分岔处的狭窄,比如前降支和对角支的分叉。造影下,分叉处的“Y”形结构很难清晰显示,医生常担心放支架时会“压闭”分支血管。

IVUS能“看清”分支血管的“开口”:它可以显示支架是否覆盖了分支开口,有没有“突入”分支(导致堵塞),甚至能测量分支血管的直径,帮助选择合适的“分叉支架”(比如“T形支架”或“挤压支架”)。

比如48岁的李女士,造影显示前降支分叉处“狭窄80%”,但IVUS发现分支血管(对角支)的开口有“软斑块”,如果用常规支架,可能会“挤碎”斑块导致分支堵塞。医生改用“双支架技术”(先放主支支架,再用球囊扩张分支),并通过IVUS确认分支开口没有受压,术后李女士的分支血管血流完全正常。

CTO病变:找到“闭塞血管”的“入口”

CTO是冠脉疾病中的“硬骨头”——血管完全堵死超过3个月,造影下只能看到“断端”,像一根“枯死的树枝”。常规导丝很难穿过闭塞段,手术成功率只有60%左右。

IVUS是CTO治疗的“探路者”:它能通过导管“探”到闭塞段的“入口”(比如血管壁的“薄弱点”),判断斑块是“软”(易穿过)还是“硬”(需要旋磨)。研究显示,IVUS指导下的CTO介入治疗,导丝通过率提高20%,手术成功率从60%提升到80%。

62岁的王先生,右冠脉CTO病变(堵死2年),造影下看不到“入口”。医生用IVUS导管沿着血管壁慢慢“扫”,终于在闭塞段的“近端”找到一个“小凹陷”(血管壁的原始通道),然后用“硬导丝”沿着这个“凹陷”穿过,成功开通血管。术后王先生的胸闷症状完全消失,活动能力恢复正常。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