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平衡,全靠血液凝血机制与抗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精准配合——维持着血管内血流畅通,当局部血管损伤时,机体启动凝血机制,在损伤处形成凝块止血。但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要么出现出血不止的困扰,要么面临血栓堵塞血管的风险。而凝血功能检验,就像一把能解读血液健康的“钥匙”,通过分析关键指标变化,为出血与血栓疾病的诊断提供核心依据,帮助医生快速锁定病情、制定方案。
基础凝血四项
基础凝血四项是临床最常用的初步筛查工具,能快速判断凝血途径是否存在问题,为后续诊断指明方向。
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若PT延长,可能是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FⅡ、FⅤ、FⅦ、FⅩ减低、纤维蛋白原缺乏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纤溶亢进、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或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过量等,这类患者常出现牙龈反复出血、皮肤瘀斑、伤口止血缓慢等症状;若PT缩短,则提示先天性FⅤ增多、DIC早期、口服避孕药及其他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当身体处于血栓前状态时,需警惕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等疾病风险。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APTT延长多见于血友病(凝血因子Ⅷ或Ⅸ缺乏)、严重肝病或肝素治疗期间,患者可能出现关节出血、肌肉血肿、术后出血不止等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因出血引发并发症;APTT缩短则可能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或血栓性疾病相关,需进一步检查排除风险。
凝血酶时间(TT):主要检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TT延长常因纤维蛋白原缺乏或结构异常、肝素残留(如透析治疗后),常见于严重肝硬化、溶栓治疗后,会直接增加出血风险;若TT正常,则说明凝血共同途径的这一关键环节无明显异常,可排除相关问题。
纤维蛋白原(FIB):是凝血过程的“核心原料”。FIB降低可能因合成减少(如肝硬化)或消耗过多(如DIC),易导致止血困难,出现皮肤出血点、黏膜出血等症状;FIB升高则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多见于急性感染、炎症、糖尿病、恶性肿瘤、术后长期卧床患者,提示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上升。
特异性检验项目
当基础凝血四项提示异常时,特异性检验能进一步缩小诊断范围,精准找到疾病“元凶”,避免漏诊或误诊。
D-二聚体:是血栓形成后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性产物,仅在体内存在血栓形成与溶解时升高。它是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重要筛查指标,若D-二聚体显著升高,需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做影像学检查确认;同时,D-二聚体也能辅助判断DIC的病情进展,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诊疗方案。
FDP:是反映体内纤溶系统的活性状态:当体内发生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DIC、严重感染、创伤或接受溶栓治疗时,纤溶系统会被激活以溶解血栓或已形成的血凝块,此时FDP水平会升高。反之,FDP水平正常通常提示纤溶系统功能处于生理平衡状态。
临床价值
凝血功能检测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实验室检查手段,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客观指标评估人体止血与纤溶系统的平衡状态。作为反映血液凝固机制的关键工具,该检测不仅能辅助诊断出血性疾病与血栓形成倾向,更在围手术期管理、抗凝治疗监测及危重症救治中发挥决策性作用。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凝血功能检测已从传统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基础项目,发展到涵盖D-二聚体、FDP等指标的精准评估体系,为临床提供动态、多维度的病理生理信息。其意义不仅在于早期识别凝血功能障碍,更在于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从而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风险并改善预后。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