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3当意外事故导致严重创伤时,患者可能因大量失血或体液丢失而陷入休克状态。因此,能否实施有效的院前急救,尤其是合理的液体复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作为患者和家属,了解创伤性休克的基本知识和院前液体复苏的关键措施,能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争取宝贵时间。
认识创伤性休克: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
创伤性休克的本质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严重创伤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的全身性病理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外伤导致体内血液或体液大量流失,心脏泵出的血液无法满足身体各器官的需求,就像城市供水系统突然断水,所有住户(器官)都会陷入“干旱”危机。
典型症状识别
患者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意识改变:烦躁不安、淡漠甚至昏迷
皮肤苍白湿冷:四肢末端尤其明显
脉搏细速:心率>100次/分钟,脉搏微弱
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0次/分钟
尿量减少:每小时尿量<30ml
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30%以上
重要提示:老年人或长期高血压患者,即使血压未明显下降,只要出现上述症状,也可能已进入休克状态。
院前液体复苏的核心原则
“先救命后治病”的急救优先级
在事故现场,应遵循以下急救顺序:
①确保环境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②控制活动性出血(直接压迫、止血带等)
③保持气道通畅(途中气管插管困难时,可以用喉罩、口咽通气道开放气道,面罩给氧)
④建立静脉通路(至少两条16G以上粗针头)
⑤开始液体复苏
特别注意:对于有明显外出血的患者,必须先止血再补液,否则会加重失血。
液体选择:晶体液与胶体液的科学搭配
目前国际指南推荐:
首选晶体液:如生理盐水(0.9%氯化钠)或乳酸林格液,价格低廉且易获取,能快速扩充血管内容量。
慎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虽能延长扩容时间,但可能增加肾功能损伤风险,仅在特定情况下使用。
黄金比例:通常采用“晶体液为主,胶体液为辅”的方案,如先快速输入1000-2000ml生理盐水,再根据情况补充500ml胶体液。
输液速度:既要迅速又要避免过量
初始复苏阶段:前15-30分钟快速输入1000-2000ml液体(约20-40ml/kg)。
后续调整:根据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动态调整速度,避免过快导致肺水肿。
简易判断标准:
若输液后血压回升、尿量增加,说明补液有效;
若出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需立即减慢速度。
特殊情况的处理策略
未控制出血时的限制性液体复苏
对于仍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如车祸导致的内脏破裂),传统的大量快速补液可能适得其反——血液过度稀释,可能因血压升高而加重出血,并引发低钠血症、脑水肿、稀释性凝血病、器官组织缺氧、乳酸酸中毒等并发症。此时应采用:
允许性低血压策略:维持收缩压在80-90mmHg(约基础血压的2/3),以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并预防和纠正酸中毒。
延迟完全复苏:在出血控制前,仅补充最低量的液体维持生命体征,待手术止血后再充分补液。
合并颅脑损伤的特殊考量
若患者同时存在颅脑损伤(如车祸导致脑出血),需平衡脑灌注和全身血流动力学:
目标血压:维持平均动脉压>80mmHg,保证脑部血流。
液体选择:优先使用等渗晶体液,避免低渗溶液(如5%葡萄糖)导致脑水肿加重。
院前急救的注意事项
静脉通路的建立技巧
首选部位:上肢大静脉(如肘正中静脉),避免下肢静脉(休克时下肢血液回流减少)。
备用方案:若外周静脉穿刺困难,应尽早建立中心静脉通路(需专业医护人员操作)。
骨髓腔输液:对儿童或严重外周循环衰竭患者,可通过胫骨近端骨髓腔快速输液。
常见误区纠正
误区1:“输液越多越好”→过量补液会导致肺水肿、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并发症。
误区2:“先输葡萄糖液”→糖水不能有效维持血容量,反而可能加重代谢紊乱。
误区3:“止血带越紧越好”→过度压迫会损伤组织,应每1小时放松3-4分钟(出血控制前提下)。
致死性三联症预防及治疗措施
低体温的处理: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因失血、躯体暴露、输注大量未加温的液体易出现低体温,进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在救治过程中应注意保温复温。措施包括去除湿冷衣服、增加环境温度、覆盖身体防止体温散失、输注温热液体等。
存在出血或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创伤后3h内尽早使用氨甲环酸,采用“1+1”方案,首剂1g,输注时间不能少于10min,然后追加1g,输注时间至少持续8h。
纠正酸中毒:在进行上述补液、止血处理后,有条件的院前救护车上可以输注冰冻血浆,并推荐使用小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而应谨慎使用碳酸氢钠。
结语
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液体复苏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既需要争分夺秒,又必须科学精准。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定期参加急救培训课程,让科学的急救知识成为每个家庭的“安全储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