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重症,起病急、进展快、致死致残率高。现代医学以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为原则,溶栓与介入治疗(PCI)是核心手段,而急救 “黄金120分钟”内,中医 “护心三法”调神定志、穴位按压、中药救急,可作为有效院前辅助,为送医争取宝贵时间。
一、调神定志:安定心神,减心脏负担
中医“心主神明”理论指出,情志波动是心梗重要诱因。发病时患者因剧烈胸痛、濒死感,易生恐惧焦虑,加重心脏负担,形成“情绪紧张→心肌耗氧增加→症状加剧” 的恶性循环,因此需先“调神定志”:
1.立即休息:让患者停止所有活动,就地平卧或半卧位,减少体力消耗,避免心脏负荷加重;
2.情绪安抚:家属或旁观者需保持冷静,用温和语言告知 “已呼叫急救”,避免自身慌乱加剧患者恐惧;
3.呼吸调节:引导患者做缓慢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内收),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0次左右。此法可激活副交感神经,减缓心率、降低心肌耗氧,正如《黄帝内经》所言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心神安定才能守护正气。
二、穴位按压:疏通经络,缓急性症状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按压特定穴位可疏通心脉、理气止痛,操作需精准定位、控制力度,避免二次损伤。
1.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约三横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属手厥阴心包经,通阴维脉。施救者用拇指用力点按或揉压双侧,频率 60-100次/分钟,持续5-10分钟,可缓解胸闷、胸痛、心悸。
2.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中点(平第 4 肋间),为“气会”(宗气聚集之处)。用中指或掌根轻柔按揉1-2分钟(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可宽胸解郁、减轻胸痛憋闷。
3.至阳穴:位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 7 胸椎棘突下凹陷(低头时背部最高骨下方),是缓解心前区压榨痛的经验要穴。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施救者拇指垂直点按,常能快速起效。
按压时需配合呼吸(呼气时加压,吸气时放松);意识清醒者可自行操作,意识模糊者需他人协助。
三、中药救急:通阳化瘀,衔接西医治疗
中医急救遵循“急则治标”,心梗初发时中成药舌下含服起效快,可快速改善心肌供血,但仅为临时缓解手段,不可替代现代医学治疗。
1.速效救心丸:由川芎、冰片组成,具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功效。舌下含服4-6粒,10分钟未缓解可再服1次,24小时总量不超过15粒。
2.复方丹参滴丸:含丹参、三七、冰片,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舌下含服10粒,可辅助缓解心绞痛,稳定病情。
四、急救协同与日常预防
(一)急救优先级:以西医为核心
1.优先呼救:发现心梗典型症状(持续胸痛、大汗、呼吸困难),第一时间拨打120,不可依赖中医手段延误送医;
2.西药联用:血压正常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每5分钟1次,最多3次);无阿司匹林禁忌(如出血、过敏)者,立即嚼服 300mg,预防血栓扩大。
(二)危急情况处理
若患者意识丧失、无呼吸或颈动脉搏动消失,立即启动胸外按压(频率 100-120次/分钟,深度5-6cm),有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者及时使用,直至急救人员到达。
(三)日常预防:中医“治未病”降低风险
高危人群(三高、肥胖、冠心病史)需“未病先防”:
1.饮食:少油少盐,多吃山楂、木耳、丹参(代茶饮:丹参6g+麦冬5g沸水冲泡);
2.运动:每日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每周3次太极拳;
3.穴位保健:每日按揉内关、足三里各5分钟,培元固本。
结语
中医“护心三法”的核心价值是“为西医急救抢时间”,而非替代。通过院前“稳神、通经、用药”减轻心肌损伤,再结合现代医学规范治疗,为心脏筑起坚实防线。敬畏生命,科学护心,才是应对心梗的关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