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小静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9
311

“小腹坠胀像揣了块石头,站久了腰像要断了,可检查半天却查不出问题……”在妇科门诊,不少女性都有过类似的困扰。这种反复出现的盆腔不适,很可能是盆腔淤血综合征在作祟。作为一种容易被误诊的“隐形疾病”,它困扰着许多育龄女性,却因认知不足常常被忽视。

读懂身体的“求救信号”

盆腔淤血综合征的症状如同“捉迷藏”,常常与其他妇科疾病混淆,但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它的独特之处。

下腹部坠胀疼痛是最典型的表现。这种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位置在耻骨联合上方或两侧下腹部,劳累、久站、久坐后会明显加重,平卧休息后则能缓解。有些女性会描述这种痛感“像来月经前的坠胀,但比痛经更持久”。

腰骶部酸痛也极为常见。疼痛从腰骶部向会阴部、大腿内侧放射,尤其在弯腰劳作或性生活后加重,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性交时深部疼痛,影响正常生活。

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能伴随外阴、阴道坠胀感,在长时间站立后外阴部出现肿胀不适;少数人会出现尿频、尿急等泌尿系统症状,或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月经异常。这些症状往往在月经周期的后半段(黄体期)加重,月经来潮后有所减轻,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揪出“淤血”的幕后推手

盆腔淤血综合征的本质是盆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静脉扩张、淤血,进而引发一系列不适。哪些因素会导致盆腔静脉“堵车”?

解剖结构特殊是先天原因。女性盆腔静脉数量多、管壁薄、缺乏静脉瓣,血液容易淤积;同时,子宫、卵巢等器官的血液供应丰富,一旦回流不畅,就会形成“血液瘀滞池”。

长期腹压增加是重要诱因。久坐、久站、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行为,会持续增加腹腔压力,阻碍盆腔静脉血液回流。现代职场女性长期伏案工作,正是高发人群。

妊娠与分娩也会“推波助澜”。孕期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松弛,都可能导致静脉回流功能下降。有多次妊娠史的女性,患病风险会显著升高。

此外,精神因素也不容忽视。长期焦虑、紧张会导致盆腔血管痉挛,加重淤血状态,形成“疼痛-焦虑-更疼痛”的恶性循环。

科学诊断:拨开迷雾见真相

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盆腔淤血综合征的诊断常常“一波三折”。很多患者做过B超、妇科检查后未见明显异常,便被误认为是“心理作用”或“慢性盆腔炎”,延误了治疗。

目前,盆腔静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向盆腔静脉注入造影剂,可清晰显示静脉扩张、血流缓慢、反流等情况,准确判断淤血程度。

超声检查也有辅助价值。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观察到盆腔静脉扩张(直径超过6毫米)、血流速度减慢等特征,操作简便且无创伤,适合初步筛查。

此外,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特点(如体位性疼痛、周期性加重)、病史(如妊娠次数、职业习惯)进行综合判断,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等疾病。

阶梯治疗:从生活调整到精准干预

盆腔淤血综合征的治疗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根据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方案。

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睡眠时采取侧卧位,减轻盆腔静脉压力;坚持凯格尔运动(盆底肌训练),增强盆底支撑力;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这些简单的措施,能有效改善轻度患者的症状。

药物治疗适合中度症状者。常用药物包括:①静脉活性药物(如黄酮类),能增强静脉壁张力,促进血液回流;②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不适;③短效避孕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减少盆腔充血。需注意,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介入治疗为重症患者带来希望。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采用经导管栓塞术,通过微创方式将栓塞材料注入扩张的盆腔静脉,阻断异常血流,改善淤血状态。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可达80%以上。

预防为先:远离“盆腔淤血”困扰

预防盆腔淤血综合征,关键在于保护盆腔静脉健康。

保持健康姿势:久坐时在腰部垫靠枕,站立时交替踮脚,减轻盆腔压力;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血液循环;

产后康复:分娩后及时进行盆底肌修复训练,避免过早负重;

情绪管理: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精神紧张诱发血管痉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