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提到阿尔兹海默症,很多人会联想到“老糊涂”,认为只是衰老带来的正常记忆减退。但事实上,它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症状并非单纯“忘事”,而是藏在日常细节里的“认知警报”。临床研究表明,阿尔兹海默症从出现早期症状到发展为重度认知障碍,通常有5-10年的“黄金干预期”,早识别、早干预能显著延缓病情进展,帮患者保留更多生活能力。下面就带大家读懂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信号,学会区分“正常衰老”与“病理改变”。
辨差异:别把“病理忘事”当成“正常衰老”
很多人会混淆“衰老性记忆减退”和“阿尔兹海默症早期记忆障碍”,其实二者有明确区别,核心在于“是否影响生活”:
正常衰老:比如偶尔忘记熟人名字,但过会儿能回忆起来;忘记刚说过的话,但能通过提醒想起;虽然记不住新信息,但能正常处理日常事务(如做饭、购物、认路)。
阿尔兹海默症早期:记忆减退是“持续性、进行性”的,且会干扰生活——比如反复问同一问题(10分钟内问3次“晚饭吃什么”),刚做过的事(如关煤气、放钥匙)转头就忘,甚至忘记重要日子(生日、纪念日),且无法通过提醒回忆;更关键的是,会逐渐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不会算简单账单、看不懂说明书,这些都不是“老糊涂”,而是病理信号。
读懂5个早期信号,藏在日常小事里
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症状不局限于记忆,还会波及语言、行为、认知等多个维度,以下5个信号需重点警惕:
1.记忆障碍:这是最典型的首发症状,且以“近期记忆减退”为主。比如出门买东西,忘了自己要买点什么,空着手回家;把手机、钥匙藏在奇怪的地方(如把钥匙放进冰箱),之后再也找不到;甚至忘记家人的联系方式,无法独立联系他人。
2.语言表达困难:说话时频繁“卡壳”,比如想不起常用词汇(把“杯子”说成“装水的东西”);无法完整表达一句话,说话逻辑混乱(比如先说“要做饭”,接着又说“去买鞋”,毫无关联);别人说话时,无法理解简单指令(如“把桌子上的报纸拿过来”,半天反应不过来)。
3.空间定向障碍:容易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比如每天散步的小区、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突然找不到回家的路;出门后无法判断方向,甚至分不清“左”“右”;在家中可能撞到家具,或把镜子当成门,试图走进去。
4.行为与判断力异常:做事变得拖沓、懒散,比如以前爱干净的人,突然不主动洗澡、换衣服;判断力下降,比如在冬天穿薄外套出门,或把陌生人当成熟人,轻易相信他人的话(如被诈骗);甚至出现重复行为,比如反复叠衣服、擦桌子,自己却意识不到。
5.情绪与性格改变:性格突然发生明显变化,比如以前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以前温和的人变得暴躁易怒、多疑(总怀疑家人藏自己的东西);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比如因为记不住事而烦躁,或对以前喜欢的爱好(如养花、下棋)彻底失去兴趣。
科学应对:早筛查、早干预,延缓病情进展
一旦发现家人或自己出现上述信号,无需恐慌,但要及时采取行动,避免病情拖延:
及时就医筛查:建议到医院神经内科或记忆障碍专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认知功能评估量表”(如MMSE量表)、血液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维生素缺乏等导致的“假性痴呆”)、头颅CT或MRI(观察大脑是否有萎缩),明确是否为阿尔兹海默症或轻度认知障碍。
早期干预:若确诊为早期阿尔兹海默症,医生会根据情况开具药物(如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同时建议通过“认知训练”(如玩拼图、记单词、读报纸)保留认知能力;家人可帮患者制定规律的生活作息,鼓励其参与简单家务(如择菜、叠衣服),避免过度包办,帮患者维持生活自理能力。
家庭护理:家人要给予患者足够的耐心,避免指责(如不说“你怎么又忘了”);在家中做好安全防护(如安装扶手、贴标识,避免患者迷路或摔倒);多陪伴患者聊天、散步,减少其孤独感,这些都能帮助延缓病情。
阿尔兹海默症不是“不可控的衰老”,而是可早发现、可干预的疾病。记住:“偶尔忘事”不可怕,“持续忘事且影响生活”才是警报。关注身边老人的日常细节,也留意自己的认知变化,早重视、早行动,就能更好地守护记忆与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