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当家人突然嘴角歪斜、说话含糊,或单侧肢体无力无法站立时,你是否能第一时间意识到这可能是卒中发作的信号?从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可知,卒中粗发病率为468.48/10万,粗死亡率为153.9/10万。随着年龄的增长,卒中粗发病率升高,45-49岁年龄段的卒中粗发病率升高12.48%。除此之外,卒中治疗费用平均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且由于卒中有较高的致残率,后面的康复治疗费用高昂。可见,卒中是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疾病。本文就带你详细了解关于卒中的那些事儿。
卒中有何特点
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换种说法,卒中就是大家常说的中风,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临床上常见的有脑出血、脑栓塞、脑梗死等多种类型。
卒中的危害有哪些
卒中的危害众多,如:
生命威胁:脑干梗死或大量脑出血可导致昏迷、脑疝,直接危及生命。
并发症:抢救成功的卒中患者可能发生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肢体瘫痪:一侧肢体无力或完全不能活动,严重影响行走、抓握等日常动作,部分患者需长期依赖他人照顾。
语言障碍:说话含糊、失语或理解困难,影响社交和信息交流。
吞咽困难:呛咳、误吸,增加肺部感染风险,严重时需鼻饲进食。
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严重时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心理问题: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社交退缩以及病理性哭笑、情绪冷淡或冲动行为等。
经济负担:治疗和康复费用高昂,长期护理需求增加家庭经济压力。患者生活能力受限,可能无法继续工作,影响家庭收入。
如何预防卒中
虽然“卒”不及防,但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降低卒中风险是可行的、必要的。这就需要大家了解诱发卒中的高危因素,其中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与家族史,可控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等,故卒中的预防要从可控因素入手。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控制基础疾病: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血糖控制在3.9~6.1mmol/L(空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3.4mmol/L以下。控制措施包括:保持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遵医嘱服用降压降糖降脂药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早睡早起、坚持运动。
定期体检: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脑卒中筛查,高危人群(如家族史、肥胖、长期吸烟者)每半年筛查一次。
如何护理卒中
卒中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即使脱离危险,也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因此面对卒中,既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挽救生命,也要采取系统化的康复护理降低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发生率或减轻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痉挛期:指导开展坐位耐力训练。从半坐位开始,坚持30分钟后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当患者能够坚持30分钟90度坐位后,指导开展从卧位到床旁坐起的训练。
恢复期:指导开展坐位平衡训练(座位上进行抛接球)、从坐位到站起的平衡训练(坐在稳定的椅子或床边,双脚平放在地面,缓慢前倾上半身,将重心移至双脚,同时双膝前移超过足尖,臀部抬离座椅)、站立平衡训练(借助平行杠、助行器站立,行走)、上肢控制能力训练(双手握拳推滚筒或麦管球)。当上肢控制能力提升后,逐步开展作业性手功能训练、精细动作训练与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包括穿珠子、拼图、写字以及穿衣、洗漱、进食等。
言语功能障碍护理:指导开展张口、伸舌、鼓腮、咀嚼等动作训练,然后从发“啊”“哦”等单音开始进行发音训练,逐步过渡到词语、短句、长句。
吞咽困难护理:中、重度意识障碍患者留置鼻胃管或鼻肠管。指导意识清醒的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将食物放在健侧舌中后部,缓慢咀嚼、吞咽。食物以细软、切碎、煮烂为主,后续功能逐步恢复后,可摄入软食物。
认知障碍护理:减少室内障碍物;地面铺设防滑垫;安装感应报警器;佩戴GPS定位手环。在此基础上,指导患者开展拼图游戏来完成记忆训练,并通过张贴大型日历、时钟,标注房间功能的方式进行定向力训练。
心理问题护理:突发卒中,身体功能出现障碍,生活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锐减,导致大部分患者存在心理问题。建议关注患者情绪变化,通过聊天、音乐等方式缓解焦虑、抑郁,同时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家人的支持尤为重要,应多加鼓励、关怀患者,减少语言方面的刺激,如各种否定性的话语。
中医护理:中医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卒中康复护理中有着重要意义。比如,针对认知障碍患者,可艾灸患侧上肢极泉、尺泽等穴位,下肢委中、阳陵泉等穴位,也可取神门、肝、脾等穴位埋豆,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双耳交替。
结语
脑卒中是我国居民首位死因,2019年约219万人死于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48.19%,出血性脑卒中占51.81%。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预防能够降低卒中发生率。对于已经发生卒中的患者,要接受系统化与对症的康复护理,减轻机体障碍程度,最大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