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医生,我幽门螺杆菌阳性,会不会传染给孩子?”“家里有人查出感染,全家都要去检查吗?”在消化内科门诊,这样的疑问每天都能听到。作为一种感染力极强的细菌,幽门螺杆菌(Hp)我国感染率约50%,且极易在家庭成员间传播。但很多人只关注自身治疗,却忽视了家庭防护,导致“治疗-复发-再治疗”的恶性循环。今天,消化内科护士就来拆解幽门螺杆菌的家庭传播密码,教你治疗期如何做好防护,守住全家的“胃健康”。
先搞懂:幽门螺杆菌的3大“家庭传播高危场景”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和“粪-口”途径传播,家庭中以下3个场景最容易成为感染“突破口”,很多人天天都在犯。
场景1:共餐不分筷,“口水交叉”风险高
这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感染者的唾液中会携带幽门螺杆菌,夹菜时筷子上的唾液污染食物,其他家庭成员食用后就可能被感染。尤其是家里有老人习惯用自己的筷子给孩子喂饭、夹菜,或者聚餐时大家共用一盘菜,都会大大增加传播概率。有研究显示,家庭共餐且无分餐习惯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分餐家庭高出30%。
场景2:亲吻、嚼碎食物喂娃,亲密接触藏隐患
情侣或夫妻间的亲吻,若一方感染幽门螺杆菌,唾液交换会直接导致对方感染;而有些家长习惯将食物嚼碎后喂给婴幼儿,不仅会把口腔中的细菌传给孩子,还会因婴幼儿胃肠功能未发育完善,增加感染后的发病风险。
场景3:餐具混用、清洁不到位,细菌“潜伏”在身边
感染者使用过的碗筷、牙刷、水杯等个人用品若未单独存放,或清洗时与家人的混在一起,细菌会附着在上面;此外,餐具若未彻底消毒(如仅用清水冲洗,未高温煮沸或使用消毒柜),幽门螺杆菌能在潮湿环境中存活数小时,进而造成交叉感染。
治疗期家庭防护“5大黄金法则”,条条都要做到位
一旦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除了遵医嘱按时服药(通常为“四联疗法”,疗程10-14天),家庭防护更是重中之重。以下5条法则,能最大限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法则1:严格分餐制,备好“专属餐具”
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至少1个月内,家庭应实行严格分餐制。每位家庭成员准备专属的碗筷、勺子、水杯,标注清楚姓名;餐桌上摆放公筷公勺,夹菜时必须用公筷,避免用个人筷子直接接触公共菜肴;感染者的餐具应单独清洗、存放,最好用带盖的餐具盒分开收纳。
法则2:餐具消毒“三步走”,细菌无处逃
第一步:餐后及时清洗。感染者的餐具先用流动水冲洗掉食物残渣,再用洗洁精仔细刷洗;第二步:高温消毒。将餐具放入沸水中煮沸15-20分钟,或放入消毒柜中,选择“高温消毒”模式(温度需达到120℃以上);第三步:晾干存放。消毒后的餐具要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避免潮湿环境滋生细菌。
法则3:个人用品“彻底分开”,拒绝共用
感染者的牙刷、牙膏、毛巾、水杯等个人卫生用品必须与家人分开,绝不共用;牙刷建议每周更换一次,治疗结束后及时更换新牙刷,避免旧牙刷上残留的细菌导致复发;女性感染者使用的口红、唇膏等化妆品,也应单独存放,避免他人误用。
法则4:口腔清洁“不马虎”,减少细菌滋生
幽门螺杆菌会在口腔中定植,尤其是牙菌斑里。感染者每天要早晚认真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饭后用温盐水或漱口液漱口;每周使用1-2次牙线,清理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若有口腔溃疡、牙龈炎等口腔问题,要及时治疗,避免细菌进一步繁殖。
法则5:注意手卫生,阻断“粪-口”传播
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洗手,揉搓时间不少于20秒,并用流动水冲洗干净;感染者如厕后,要及时冲厕,冲厕时盖上马桶盖,避免细菌随气溶胶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周围环境;清洁卫生间时,要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擦拭马桶、洗手池等表面,定期开窗通风。
家庭成员筛查与管理:这些情况一定要检查
若家庭中有成员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他家庭成员也不能掉以轻心,以下人群建议及时进行筛查:
•与感染者共同生活超过3个月的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子女和父母;
•出现胃痛、胃胀、反酸、烧心、口臭等症状的人群;
•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家族史的人群。
常用的筛查方法有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无创、准确率高,适合大多数人)、胃镜检查(同时能查看胃黏膜情况)。若筛查结果为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治疗;若为阴性,也要坚持做好家庭防护,避免后续感染。
最后想说:幽门螺杆菌可防可治,家庭防护是关键
很多人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后会焦虑不安,其实不用怕——只要遵医嘱完成规范治疗,治愈率可达90%以上。但治疗后的复发率却高达10%-20%,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家庭交叉感染导致的。所以,做好家庭防护不仅是保护家人,也是保护自己避免复发。记住:分餐制、勤消毒、个人用品分开用,这些简单的习惯,就是守护全家胃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对幽门螺杆菌治疗或防护还有疑问,随时咨询消化内科医生或护士,让专业人士为你保驾护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