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辉  单位:阿坝州黑水县中藏医院 内科  发布时间:2025-10-22
43

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若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损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增加中风、心梗、肾衰竭等并发症风险。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核心手段,但不少患者存在 “随便吃药”“擅自停药” 等问题,反而影响治疗效果。今天就为大家梳理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关键要点,帮你科学控压、守护健康。

一、用药先守 “三原则”,基础要求别忽视

高血压药物治疗不是 “吃了药就行”,必须遵循三个核心原则,才能让药效更稳定、更安全。

首先是 “遵医嘱用药”。每个人的血压水平、身体状况(如是否有糖尿病、肾病)、对药物的反应都不同,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比如选择哪种药物、吃多大剂量。切忌模仿他人用药,哪怕是家人或病友的 “有效药”,也可能不适合你,甚至引发副作用。

其次是 “长期规律服药”。高血压是慢性病,大多数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不能因为 “感觉没症状”“血压暂时正常” 就擅自停药或减量。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弹升高,比不服药更危险;随意减量则会让血压波动,增加器官损伤风险。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服药,比如晨起后或晚睡前,形成习惯,避免漏服。

最后是 “从小剂量开始”。医生通常会从较小剂量的药物开始治疗,若血压控制不佳,再逐渐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这样既能减少药物副作用(如头晕、干咳),也能让身体慢慢适应,避免血压降得过快过低。

二、常用药物分四类,对症选择有讲究

目前临床常用的高血压药物主要有四类,各有特点,适用人群不同,了解它们的基本作用,能帮你更好配合治疗。

第一类是 “钙通道阻滞剂(CCB)”,比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这类药通过放松血管平滑肌来降低血压,降压效果明确,适合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常见副作用是脚踝水肿、面部潮红,若出现不适,及时告知医生调整。

第二类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比如依那普利、培哚普利。它能抑制血管收缩物质的生成,同时保护心脏和肾脏,适合合并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部分人服药后会出现干咳,若咳嗽严重,医生可能会换成同类的 “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如缬沙坦、氯沙坦,副作用相对更少。

第三类是 “β 受体阻滞剂”,比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它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除了降血压,还能保护心脏,适合合并心绞痛、心动过速的患者。但哮喘、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要慎用,用药期间需监测心率。

三、避开这些 “坑”,用药安全更有保障

不少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会陷入误区,不仅影响控压效果,还可能埋下健康隐患,这些 “坑” 一定要避开。

误区一:“血压正常就停药”。前面已经提到,高血压药物的作用是控制血压,而非治愈高血压,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即使血压长期稳定,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比如减少剂量,而非直接停药。

误区二:“依赖保健品,替代药物”。市面上很多 “降压保健品” 宣称 “无副作用、根治高血压”,但实际上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它们没有明确的降压效果,长期依赖会延误治疗。

误区三:“漏服后加倍补”。偶尔漏服一次药,若距离下次服药时间较近,直接按原剂量吃即可,不要一次吃两倍剂量。加倍服药可能导致血压骤降,引发头晕、跌倒,甚至休克。

四、记住这些小提醒,控压效果更上一层

除了规范用药,配合生活方式调整,能让血压控制得更好。比如坚持低盐饮食(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适量运动(如快走、慢跑,每周 150 分钟)、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这些都能辅助降压,减少药物用量。

另外,服药期间若出现明显不适,如头晕、心慌、皮疹,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自行忍耐或换药。定期复诊也很重要,医生会根据你的血压情况、肝肾功能等,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