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治疗慢性肾病,维持性血透(MHD)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血管通路是维持血透成功的先决条件,被誉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起着将患者血液和透析设备联系起来的重要作用。建立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和患者健康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您对血管通路有多少了解呢?透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守护自己的“生命线”呢?让我们共同探究吧!
1、血管通路知识小科普
(1)自体动静脉内瘘(AVF):采用人工缝合动脉、浅表静脉等方法,使动脉血流向浅静脉,满足血液透析对血流的需求,形成一种供血通道模式。优势在于出血量少,可穿刺部位多,感染少,可长期使用,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最简便、最经济、感染风险最低的方法,但远期内瘘情况不佳,需要二次手术,容易诱发感染、狭窄、血栓及动脉瘤等并发症[1]。
(2)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VG):在人体内的动、静脉间,用一条人工的血管被缝连起来,这样血液就可以通过人工血管流入静脉。优势在于若患者血管条件欠佳,能够提供穿刺部位,通常在手术后4周就可以开始进行。但其弊端在于,与自体动静脉内瘘相比,更易发生感染、血管狭窄、血栓等并发症。
(3)带隧道涤纶套透析导管(TCC):这种血管通路的应用期限从暂时性到永久性不等,一般是在右侧颈内静脉,也有可能是左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适合于预计需要超过4周的血液净化患者,以及不适宜自体或移植物内瘘建立或手术失败患者[2]。在应用时,患者有可能发生感染、血流不畅通、空气栓塞、导管隧道血肿、导管脱落、淋巴管瘘、局部疼痛、中央静脉狭窄等情况。
2、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护血管通路?
(1)个人卫生与防止感染:在透析前、后使用不含刺激性的洁净用品,仔细冲洗动静脉内瘘一侧的胳膊,以保证肌肤清新洁净,减少感染的可能性。在透析完毕后,一定要注意留置针处的清洁干燥,防止与水源及其他污染物质的直接接触,以建立一个良好的无菌环境。
(2)注意防护与防止损害:平时对动静脉瘘一侧上肢要格外注意和保护。不要让它被挤压,碰撞或过度,特别是在人多的公众场合。在此期间,严禁在静脉内动静脉导管上做输液、输血、采血、量血压等医学工作。
(3)血压监控与透析优化:密切监测自己的血压,并与医护人员进行紧密的交流,以便对治疗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通过对血液透析时的干体重进行精确的调节,防止内瘘闭塞的出现,维护通路健康。
(4)膳食调理与健康管理:建立良好的膳食结构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是进行血液透析的重要保障。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膳食的清洁和营养平衡,防止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而导致腹泻,从而引起脱水,影响动静脉内瘘的通畅[3]。
(5)常规体检与应急响应:每天做一次自测,用手感觉静脉内瘘有无震颤或吹风样杂音来判断是否通畅。如有不适或疼痛,必须立即寻求医疗帮助,以得到适当的处理。对于已存在的血管瘤,则需以专用弹力纱布加以防护,以防止因不慎撞击而造成严重出血。
3、小结
维护血管通路是一场“持久战”,既要有耐性,又要有科学性。每一次细致的观察,每一个的正确处理,都是在为“生命线”添砖加瓦。患者及其家属要与医疗小组紧密合作,严格遵循医嘱,定期进行内瘘监测,把血管通路维护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保护好血管通路,尽可能地提高血管通路的生命周期,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透析质量,从而实现延长生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程高飞,苏杭.如何维护透析血管通路?[J].健康必读,2025,(29):6.
[2]刘帆,向媛,刘晓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其并发症[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5,35(10):1549-1552.
[3]高媛,李维,福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类型探讨[J].临床误诊误治,2023,36(05):154.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