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下楼梯时膝关节隐隐作痛,蹲下站起变得困难,阴雨天疼痛更是加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这个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的疾病,正悄悄侵蚀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深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而中医手法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显著的疗效,为应对这一病症开辟了一条绿色、安全的治疗之路。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科普中医手法是如何应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
中医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痹症”范畴,其发病主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侵袭膝关节,导致局部经络气血痹阻不通,从而出现疼痛、肿胀、活动不利等症状。此外,长期劳损、外伤等因素,也会使膝关节周围筋骨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加重病情。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关节疾病,年龄增长、肥胖、过度运动等都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中医手法应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着丰富的手段和独特的优势。推拿按摩是最常用的中医手法之一。专业的推拿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运用揉法、滚法、按法、拿法等多种手法。揉法通过手指或手掌在膝关节周围进行轻柔的旋转揉动,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滚法借助手背的滚动,对膝关节周围的肌肉、筋膜产生持续的刺激,可放松肌肉,改善关节活动度;按法用手指或肘部按压特定穴位和疼痛部位,如膝关节周围的血海、梁丘、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这些穴位分别属于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刺激它们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痛的作用;拿法则通过捏拿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增加肌肉的弹性和力量,减轻关节压力。
除了推拿按摩,针灸也是中医应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重要手法。针灸是将特制的针具刺入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时,常选取膝关节周围及下肢的穴位,如鹤顶、膝眼、阴陵泉等。针刺这些穴位可以激发经气,起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消肿化瘀的功效。同时,在针灸过程中,还可以配合艾灸,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刺激,进一步增强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艾灸产生的热量能渗透到膝关节深层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关节内的代谢环境,减轻炎症反应。
拔罐同样在应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发挥着作用。拔罐是利用罐内负压,使罐体吸附在膝关节周围皮肤上,造成局部皮肤充血、瘀血现象,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目的。通过拔罐,可以将膝关节周围的风寒湿邪拔出体外,改善局部气血运行。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可选择不同的拔罐方法,如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等。留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即将火罐吸附在皮肤上并保持一定时间;闪罐法则是将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走罐法需在皮肤表面涂抹润滑油,然后在膝关节周围进行往返移动拔罐,适用于肌肉丰厚、疼痛面积较大的部位。
中医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按疗程进行规范治疗。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积极配合,做好自我保健。在运动方面,应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膝关节负重运动,如爬山、爬楼梯等,可以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对膝关节损伤较小的运动方式,既能锻炼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又不会加重关节负担。在饮食上,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黑豆等。此外,要注意膝关节的保暖,避免受寒受潮,必要时可佩戴护膝。
中医手法应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从调整人体整体功能出发,改善局部症状。这些绿色、安全的治疗方法,不仅能有效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改善关节功能,还能减少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被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困扰,不妨尝试中医手法治疗,在专业医务工作者的指导下,开启缓解病痛、恢复关节健康的新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