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很多人都听过“蛇盘疮”“腰缠龙”,以上指的就是带状疱疹。该病属于常见皮肤病,其不仅会引发皮肤水疱、疼痛,也可能引发严重后遗症。那么为何会得带状疱疹?该如何治疗和护理呢?以下笔者就相关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希望能帮助大家科学应对疾病。
带状疱疹有哪些特点与表现?
带状疱疹主要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所致,属于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该病主要特点为“疹”“痛”并存,皮疹主要沿神经分布,呈现为单侧带状排列。疾病发生初期,以局部灼热、疼痛为主要表现,约1-5天后,会有红斑出现,并发展为成簇水疱,周围伴红晕。水疱多沿某条神经走向分布,以胸背部、腰部、头面部较常见。而带状疱疹引发的疼痛比皮疹更让人痛苦,部分病人皮疹消退后,仍会有神经痛症状残留,这种疼痛能够持续数月乃至数年。另外,带状疱疹也存在一些不典型表现,如无皮疹但疼痛,或出现大疱、血疱类型皮疹。对此,建议在身体单侧皮肤有不明皮疹、疼痛症状出现时,要及时就医。
为何会发生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的发生与VZV关联紧密。几乎所有人童年阶段均可能感染VZV,即我们熟知的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通常未能被彻底清除,而是在脑神经感觉神经节,或脊髓后根神经节中长期“休眠”“潜伏”。一旦免疫力降低,潜伏病毒就可能被激活,并大量繁殖,引发带状疱疹。而免疫力降低的因素非常多,常见如下:①外伤或感染;②年龄增加,如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③长期受慢性病侵袭,如肿瘤、糖尿病等;或者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的情况;④个人习惯,比如长期熬夜、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
带状疱疹如何治疗?
在带状疱疹治疗中,以“早发现、早治疗”为主要原则,疾病控制目的在于缓解疼痛,加快皮疹消退,避免皮疹扩散,防范神经痛等并发症发生。一般来说,患病72h内,需要用抗病毒药进行治疗,比如阿昔洛韦,能够对病毒复制进行抑制,促进皮疹消退。同时要结合疼痛程度用镇痛药,轻度建议选择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若疼痛程度为中重度,难以忍受,建议选择普瑞巴林等缓解神经痛的药物。另外,可以结合病情严重程度选择物理治疗(如微波疗法)、中医治疗(如中药、针灸)等综合干预,控制病情。
带状疱疹发生后该如何进行自身护理?
首先,要做好皮肤护理。要注意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每日以温水对患处清洗,用柔软毛巾轻轻蘸干,清洗中不可用沐浴露或刺激性肥皂,清水清洗即可。同时要穿着柔软宽松衣物,避免反复摩擦皮疹,也不可搔抓水疱,造成水疱破裂;若不慎破裂,局部以碘伏消毒,避免细菌感染。另外,注意关注水疱情况,一旦发热、红肿加重、渗液增加,可能有继发感染,要及时就诊,遵医治疗。
其次,要做好疼痛护理。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痛药,并尝试通过分散注意力的形式舒缓疼痛,比如打游戏、看电视、读书、与亲友聊天等。另外,可以咨询医生,以温热毛巾对疼痛处进行热敷,单次15分钟左右,3~4次/d;或避开皮疹对局部进行轻柔按摩,都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痛感。
其三,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建议规律作息,保障每日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前可适当泡脚,放松身心,缩短入睡时间。同时,建议以深呼吸、冥想、聊天等形式舒缓不良情绪,以积极心态配合治疗,避免不良心态降低免疫力。
其四,特殊情况护理。(1)老年人患带状疱疹后,极易遗留神经痛,需要特别关注疼痛感受,及时在医生指导下用镇痛药,调整治疗方案,以控制病症。(2)头面部发生带状疱疹后,可能累及眼部,此时需要注意保持眼部清洁,遵医嘱使用眼药水或药膏,预防角膜感染,避免损害视力。
总体来说,带状疱疹是一种可以防治的疾病,通过及时对症治疗、科学护理,大部分病人都能顺利康复。另外,现阶段已有带状疱疹疫苗,50岁以上中老年人等高发群体可以考虑接种疫苗,提前预防,降低患病风险,维护自身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