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尿液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而尿常规检查则是临床最常用的筛查手段之一。尿常规检查操作简单、价格低廉。通过分析尿液中的成分,医生可以初步判断肾脏、泌尿系统、代谢功能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将解析尿常规报告中的关键指标,教你读懂异常信号,及时预警健康风险。
一、尿常规核心指标解读
1.酸碱度(pH值)
人体正常尿液pH值在4.5-8.0之间波动,平均值约为6.5。尿液pH值低于4.5,可能提示患者体内尿酸代谢异常。尿液pH值高于8.0时,除了要考虑服用碱性药物的影响,还要警惕肾小管酸中毒、膀胱炎等疾病。肾小管酸中毒会破坏肾脏调节酸碱平衡的能力,而膀胱炎引发的细菌感染,会使尿液中产生氨类物质,从而提升尿液碱性。
2.尿蛋白(PRO)
健康人的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极少,尿常规检查通常呈阴性。一旦检测结果出现“+”号,就需要引起重视。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剧烈运动、高温环境、精神紧张等情况,这种蛋白尿一般在诱因消除后会自行消失。但如果是持续性蛋白尿,往往意味着肾脏出现实质性损伤,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
3.白细胞(WBC)
尿液中出现白细胞,通常提示泌尿系统存在炎症。正常尿液中白细胞数量较少,男性每高倍视野不超过2个,女性不超过5个。当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时,膀胱炎、尿道炎的可能性极大。对于反复出现白细胞阳性的患者,还需进一步排查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可能引发继发性感染的因素。
4.尿红细胞(RBC)
尿液中红细胞增多是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警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等。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则多由泌尿系统结石、肿瘤、外伤等引起,红细胞形态相对正常。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因子缺乏等,也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泌尿系统出血。因此,发现血尿后,除了进行泌尿系统相关检查,还需排查血液系统疾病。
5.尿糖(GLU)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几乎不含葡萄糖。当血糖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时,多余的葡萄糖就会随尿液排出,形成尿糖阳性。尿糖阳性是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并非唯一诊断依据,因为妊娠、某些肾小管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肾糖阈降低,出现“肾性糖尿”。尿糖检测还能发现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如罕见的遗传性糖代谢异常疾病。
二、尿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
做尿常规检查留取尿液标本时,应该采用中段尿,即先排掉前段尿液,留取中间部分,因为前段尿液易受尿道口细菌污染,后段尿液可能混入前列腺液等物质,中段尿能最大程度减少干扰因素。女性须避开月经期取样,经血混入尿液会导致红细胞检测结果异常,另外留取尿液前要清洗外阴,防止白带等分泌物污染样本。检查前三天要尽量避免服用抗生素、维生素C等药物,饮食上也应保持清淡,以免干扰检查结果。
三、需定期做尿常规的人群
1.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高血压和糖尿病易损伤肾脏小血管,引发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定期查尿常规可早期发现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异常,及时干预以延缓肾功能损伤。
2.有肾脏疾病家族史者
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Alport综合征等)具有家族聚集性,此类人群需通过尿常规筛查血尿、蛋白尿等早期信号,实现疾病“早发现、早管理”。
3.反复尿路感染人群
尿频、尿急、尿痛反复发作的患者,需定期复查尿常规,监测白细胞、细菌计数等指标,评估感染控制情况并排查是否存在尿路结构异常等隐患。
4.孕妇及老年人
孕期女性因生理变化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或蛋白尿;老年人肾功能随年龄衰退,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病,尿常规可作为肾脏健康的基础筛查手段。
尿常规看似简单,却是发现肾脏疾病、尿路感染、糖尿病等问题的“第一道防线”。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及时关注尿液指标变化,才能将疾病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为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