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在神经康复科病房里,经常会遇到部分患者,因为脑卒中、脑外伤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或运动神经元病等原因,不得不接受“气管切开”来维持呼吸。他们保住了生命,却常常陷入一个新的困境—失去了声音。
每当看到他们急切地想与家人交流,却只能发出无声的口型,或是费力地在纸上写下歪歪扭扭的字时,我们都深感心痛。但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个有力的“帮手”来打破这份沉默,它就是今天的主角—说话瓣膜。
一、 什么是说话瓣膜?它就像一个“单向阀门”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非常精巧的“单向阀门”。它通常由一个柔软的底座和一个单向的硅胶薄膜瓣膜组成。通常直接安装在患者气管切开导管(气切套管)的开口处。使用原理非常简单:吸气时:瓣膜打开,空气可以顺利地从瓣膜进入气管,到达肺部,保证正常呼吸;说话时:当患者呼气,气流从肺部向上冲击,瓣膜会自动关闭。这下,气流就无法从气切套管跑掉,而是被迫向上,经由声带、口腔和鼻腔,从而发出我们熟悉的声音。简单来说,它就是把原本“漏气”的通道给临时堵上了,迫使气流去完成它本来的使命—振动声带,让人重新开口说话。
二、 戴上它,不仅仅是为了“说话”
很多人以为,说话瓣膜就是为了让患者能重新开口。这当然是它最直接、最激动人心的作用。但它的好处远不止于此,对我们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表现为一下几点:1.恢复沟通,重拾尊严:这是最核心的价值。能够重新用声音表达“疼”、“渴”、“谢谢”,甚至与家人简单聊天,对患者的心理是巨大的慰藉,能极大地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康复信心。2.改善吞咽,预防肺炎:呼吸和吞咽是协同工作的。气管切开后,这种协调被打破,患者容易发生“误吸”(食物或口水进入气管),引发致命的吸入性肺炎。说话瓣膜能恢复喉部正常的气流和压力,大大改善吞咽功能,是预防肺炎的关键一步。3.强化咳嗽,清洁肺部:一个有力的咳嗽是肺部的“清道夫”。说话瓣膜能帮助恢复声门下的压力,让患者能咳出更深、更有效的痰,保持呼吸道清洁,减少肺部感染。
三、 什么时候可以用?安全是第一位的
说话瓣膜虽好,但并非所有气切患者都能立即使用。我们医生和治疗师团队会进行严格的评估,确保安全。首先患者需要意识清楚,有主动沟通的意愿。其次气道要足够安全,没有大量的分泌物需要频繁抽吸;能够自主呼吸,不依赖呼吸机。最后没有严重的喉头水肿或气道阻塞。
特别强调:说话瓣膜的使用必须在医生和治疗师的指导和监护下进行,切勿自行购买和佩戴!初次使用时,我们会从几分钟开始,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然后逐渐延长时间。
说话瓣膜,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装置,对于特定患者而言,是重获新“声”的桥梁,是康复之路上的得力助手。它让我们看到,科技有温度,医学有人情。如果您身边有类似的亲友,请记得,在神经康复科,我们有一整套方法,包括这个“小神器”,可以帮助他们走得更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