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一到晚上就离不开安眠药,不吃就翻来覆去睡不着?我国有 15%~20% 的成年人受失眠困扰,其中近三成需要长期吃安眠药缓解。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重视护理!
不是所有吃安眠药的人都需要马上干预,但如果出现以下 4 种情况,一定要警惕,及时启动护理:
越吃越多才管用:比如一开始吃半片就能睡,慢慢加到 1 片、2 片,减量就睡不着;或者停药后心慌、焦虑,失眠反而更严重,这可能是产生药物依赖了。
白天状态差:吃完药第二天总头晕、记不住事,买菜、接孩子这些日常事都受影响,甚至走路不稳差点摔倒,这是药物不良反应在预警。
身体指标异常:体检时发现肝肾功能指标不对,或者本身有肝病、肾病,长期吃药可能加重器官负担。
想法钻牛角尖:总觉得 “不吃安眠药就没法睡”,甚至觉得 “中成药没副作用,多吃点没事”,拒绝调整用药,这种错误认知会影响后续护理。
二、在家就能做的 3 个护理重点
家庭是长期吃安眠药患者的主要生活场景,做好这 3 点,能帮患者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减药不能 “一刀切”,循序渐进才安全
突然停药容易出现戒断反应,比如心慌、失眠反弹,正确做法是 “慢慢减”:
记好用药日记:每天写下吃的药名、剂量(比如 “右佐匹克隆 3mg”)、几点睡、夜里醒几次、第二天精神怎么样。每周把日记发给医生,医生能根据情况调整减药节奏。
按 “阶梯” 减剂量:一般每周减少 10%~15%。比如现在吃 1mg 艾司唑仑,第一周减到 0.8mg,睡稳 1~2 周再减到 0.6mg;减到 0.5mg 以下时,可以隔天吃一次,慢慢拉长服药间隔,最后安全停药。
失眠加重别慌:减药期间如果突然睡不着,可临时吃回原剂量 1~2 天,等睡稳了再继续减,别因为焦虑放弃。
2. 调整生活习惯,帮身体找回 “生物钟”
好的睡眠习惯能减少对药物的依赖,试试这 3 招:
固定作息:每天尽量 22 点前上床,7 点前起床,周末也别差过 1 小时,让身体形成固定的睡眠节奏。
睡前 “慢下来”:睡前 1 小时关掉手机、电视(蓝光会让大脑兴奋),可以看纸质书、听舒缓的自然白噪音,帮身体放松。
优化卧室环境:温度控制在 18~22℃,用遮光窗帘、静音闹钟,床垫选中等硬度(太软容易腰不舒服),定期换床品保持干净。
3. 吃对、动对,辅助改善睡眠
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能帮睡眠 “加分”:
饮食有讲究:下午 3 点后别喝咖啡、奶茶、浓茶;晚餐吃清淡点,七分饱就好,别吃辣、油腻的;睡前 1 小时可以喝 200ml 温牛奶(含色氨酸,有助睡眠),但别喝太多水,避免夜里起夜。
运动选对时间:每天 17~19 点可以慢走、打太极或练八段锦,30 分钟就够,能促进代谢、改善睡眠;但睡前 3 小时别剧烈运动(比如跑步、跳广场舞),不然身体太兴奋反而睡不着。
这些专业护理,一定要配合医生做
除了家庭护理,定期找医生做专业干预也很重要,主要有两方面:
1. 每 3 个月做一次 “健康检查”
医生会通过检查评估药物对身体的影响,及时发现风险:
查肝肾功能:测谷丙转氨酶、血肌酐等指标,看药物有没有损伤器官。
评估认知能力:用简单测试(比如记 3 个物品,5 分钟后回忆;算 100 减 7 连续减),判断药物是否影响记忆力、计算力。
查跌倒风险:医生会看步态、让闭眼单脚站 10 秒,评估平衡能力;如果风险高,会建议家里装扶手、换防滑拖鞋,减少跌倒可能。
2. 试试 “认知行为治疗(CBT-I)”
这是国际公认的失眠非药物治疗首选方法,由专业人员指导,主要做 3 件事:
纠正错误认知:通过沟通打破 “不吃药就睡不着” 的想法,比如医生会分享案例:“有 60% 的患者调整生活习惯后,安眠药用量减了一半”。
学放松技巧:比如 “腹式呼吸法”(平躺着,手放肚子上,鼻子吸气 4 秒、屏息 2 秒、嘴巴呼气 6 秒,每天练 10 分钟),或 “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开始,逐组肌肉 “紧张 - 放松”),帮缓解睡前焦虑。
调整卧床时间:如果每晚只睡 5 小时,先设定 23 点到 4 点卧床,慢慢延长时间,提高睡眠效率。
最后想说:护理要 “个性化”
每个人的年龄、身体基础病、用药史都不一样,护理方案也得 “量身定制”。护理过程中,要多和医生沟通,定期随访,根据情况调整方案。只要家庭护理和专业干预配合好,就能在睡好的同时,安全减少药物风险,慢慢找回健康的睡眠状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