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3为什么尿常规是“基础体检必查项”
尿常规是体检中最基础也最常用的检查,只需留取少量尿液,就能初步反映泌尿系统(肾脏、膀胱、尿道)和全身代谢情况。比如肾脏有没有损伤、有没有尿路感染、是否有糖尿病线索,甚至肝胆疾病也可能通过尿液指标体现。很多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尿常规指标会先出现异常。比如肾炎早期可能只有尿蛋白升高,尿路感染早期可能只有尿白细胞增多。不管是常规体检,还是出现尿频、尿急、尿色异常(如发红、浑浊),医生都常建议做尿常规。下面就逐一解读。
重点指标一:尿蛋白(PRO),肾脏健康“信号灯”
正常情况下,肾脏会过滤掉血液中的废物,同时留住蛋白质,所以尿常规中尿蛋白应为 “阴性”。如果报告显示 “阳性”(用“+”表示,从“+”到“++++”代表程度加重),说明肾脏滤过功能可能受损,蛋白质漏到了尿液里,常见于肾炎、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但要注意,偶尔一次尿蛋白阳性不一定是肾病。比如剧烈运动后、发烧时、情绪紧张或大量吃高蛋白食物后,可能出现暂时性尿蛋白,通常休息后复查会恢复正常。如果多次复查尿蛋白都阳性,或伴有水肿、血压升高,一定要进一步检查肾脏。
重点指标二:尿红细胞(RBC),尿路出血“提示器”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红细胞数量极少(每高倍视野0-5个),报告显示“阴性”。如果红细胞增多(报告写“+”或具体数值超标),称为“血尿”,可能是肉眼可见的红色尿,也可能是肉眼看不出来的“镜下血尿”。血尿常见原因有:尿路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常伴随尿频、尿急、尿痛)、尿路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可能伴随腰腹疼痛)、肾炎(多为无痛性血尿),少数情况下可能是泌尿系统肿瘤(尤其是中老年人,若出现无痛性血尿需警惕)。另外,女性月经期留取尿液,可能会混入经血导致红细胞升高,建议月经结束后3-7天再复查,避免误判。
重点指标三:尿白细胞(WBC),尿路感染“报警器”
尿白细胞是反映尿路是否有感染的关键指标,正常应为“阴性”,或每高倍视野0-5个。如果白细胞增多(报告“+”或数值超标),提示可能有尿路感染,比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常伴随尿频、尿急、尿痛、尿灼热感等症状。但要注意,留取尿液时如果没做好清洁(比如没擦干净外阴),可能会让外阴的细菌或白细胞混入尿液,导致“假阳性”。所以留取尿常规时,要先清洁外阴,留取“中段尿”(先尿一点再接尿),这样结果更准确。
重点指标四:尿糖(GLU),血糖异常“预警员”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葡萄糖会被肾脏完全吸收,尿液中尿糖应为“阴性”(“-”)。如果尿糖阳性(“+”),可能是血糖升高超过肾脏的吸收能力,最常见的原因是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但尿糖阳性不一定就是糖尿病。比如怀孕时肾糖阈会降低,即使血糖正常也可能出现尿糖;大量吃甜食后,血糖暂时升高也可能导致尿糖阳性。所以尿糖阳性后,要进一步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才能确诊是否有糖尿病。另外,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也可能导致尿糖升高,查之前可以告知医生用药情况。
重点指标五:尿比重(SG)与尿pH值,尿液浓缩与酸碱“晴雨表”
尿比重反映尿液浓缩程度,正常范围1.015-1.025:比重升高可能是喝水少、出汗多导致尿液浓缩,或有糖尿病、脱水;比重降低可能是喝水太多,或肾脏浓缩功能减退(如慢性肾病)。尿pH值反映尿液酸碱度,正常范围4.6-8.0,受饮食和疾病影响:吃太多肉(酸性食物)会让尿pH降低,吃太多蔬菜(碱性食物)会让pH升高;尿酸高、痛风患者尿pH常偏低,尿路感染、碱中毒患者尿pH可能偏高。这两个指标单独异常意义不大,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和症状综合判断,比如尿比重持续降低且伴随尿蛋白,可能提示肾脏功能下降。读尿常规报告时,要注意“单一指标异常不一定代表有病”,很多因素会影响结果,比如饮食、运动、饮水、留取方法等。如果只有一个指标轻微异常,且没有不适症状,医生通常会建议复查;如果多个指标异常,或伴随症状,就要及时进一步检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