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天气渐凉,秋风送爽,不少中老年朋友可能会发现:自己时常出现头晕、手脚发麻,或者血压不稳的情况。你知道吗?每年入秋后,医院接诊的脑梗、脑出血患者都会明显增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科学预防?今天,就让我们用最易懂的方式,为你一一解答。
为什么秋季要特别警惕脑血管病
1.气温下降,血管容易“受刺激”
天气转凉时,我们的血管会自动收缩,这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如果你本来血管弹性就较差,或者已经有动脉硬化,就更容易发生脑供血不足,甚至引发脑梗。
2.温差大,血压像“过山车”
秋季早晚凉、中午热,一天内温度变化大。血管随着温度变化反复收缩、扩张,容易造成血管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3.空气干燥,血液变“稠”
秋天干燥,人体水分流失更快。如果不注意喝水,血液就会变得黏稠,流动速度减慢,发生血栓的风险也随之上升。
4.活动减少,循环变慢
天气一冷,出门活动减少,久坐时间变长。身体循环代谢变慢,也会增加脑血管发病的可能。
记住这5点,安心健康过秋天
1.保暖是关键,重点保护两个部位
头部和颈部对外界寒冷最敏感,出门记得戴帽子、围围巾。早晚温差大,晨练最好等太阳出来后再进行。晚上起夜一定要披件外套,避免突然受凉。
2.每天测血压,药不能随便停
建议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血压并记录下来。如果发现血压持续升高或波动很大,要及时咨询医生。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按时按量吃药,千万不要自己减药或停药。
3.主动喝水,别等渴了再喝
秋天更要注意补水。每天喝1.5-2升水(大约8杯),选择温开水最好。可以通过尿液颜色判断水分是否充足——颜色浅黄才说明喝够了。
4.吃得清淡,营养要均衡
做饭少放盐,每天不超过5克(大约一个啤酒瓶盖的量)。少吃咸菜、腊肉等腌制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杂粮,适量吃鱼、禽肉和豆制品。一定要戒烟限酒。
5.适当运动,时间要选对
运动最好安排在上午9-10点或下午3-4点,选择太极拳、快走等温和项目。避免大清早或气温太低时外出运动,运动到身体微微出汗就好。
识别中风信号,记住“FAST”口诀
一旦出现以下任何症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F(Face面部):脸部不对称,笑的时候一侧嘴角歪斜
A(Arm手臂):一侧手臂无力、抬不起来
S(Speech说话):说话含糊不清、表达困难
T(Time时间):抓紧时间,立即送医
其他危险信号还包括:突然头晕、剧烈头痛、视物模糊、行走不稳等。
两个小习惯,带来大健康
起床慢一点:醒来先躺半分钟,再坐起来半分钟,最后在床边坐半分钟才站起来。这个简单方法能避免因突然起床导致的头晕和血压波动。
定期做检查:入秋前后最好做一次全面体检,特别是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和颈动脉超声。
秋天是美好的季节,只要我们多加注意,就能远离脑血管疾病的威胁。请你收好这份指南,也分享给身边需要的亲人朋友,让我们一起健康度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