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往往面临多种慢性疾病的困扰,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为了控制这些疾病,许多老年人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这种现象被称为“多重用药”。然而,多重用药虽然有助于控制病情,但也带来了“药效打架”的风险,即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疗效降低或副作用增加。因此,了解和避免多重用药的风险,对于保障老年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老年多重用药的现状与风险
1.多重用药的现状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常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据统计,超过65岁的老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每天服用五种以上的药物,甚至有些老年人每天服用十种以上的药物。多重用药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但也带来了诸多风险。
2.药效打架的风险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效降低或副作用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药效打架”。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强或减弱其他药物的效果,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此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能增加药物的毒性,导致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后果。
常见药物相互作用及风险
1.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降压药与利尿剂:降压药(如ACEI、ARB)与利尿剂(如呋塞米)合用时,可能导致血压过低,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降糖药与利尿剂:降糖药(如二甲双胍)与利尿剂合用时,可能导致低血糖或电解质紊乱。
抗凝药与抗血小板药:抗凝药(如华法林)与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合用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镇静催眠药与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如苯二氮卓类)与抗抑郁药(如SSRI类)合用时,可能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导致嗜睡、呼吸抑制等。
2.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钙通道阻滞剂与葡萄柚汁:葡萄柚汁可能增加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的血药浓度,导致血压过低。
抗凝药与维生素K:维生素K可能减弱抗凝药(如华法林)的效果,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降糖药与酒精:酒精可能增强降糖药(如磺脲类)的降糖作用,导致低血糖。
如何避免“药效打架”
1.定期药物审查
老年人应至少每3-6个月到医院进行一次系统性的药物审查,由全科医生或老年科专家根据当前病情(如血压/血糖控制水平、慢性病进展)及用药清单(包括处方药、保健品),全面评估每种药物的必要性。医生会重点筛查重复用药(如两种降压药联用)、非必需药物(如长期未使用的辅助用药)及潜在相互作用风险(如他汀类与红霉素联用增肝毒性),动态调整方案,剔除冗余药物,降低“药效打架”概率。
2.遵医嘱用药
老年人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对于不确定的药物,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药物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3.药物管理
老年人可通过分药盒(按早/中/晚/睡前分区)或彩色药袋(区分不同药物类别)整理每日用药,将药物按服用时间、种类清晰分类,并标注药名与用途(如“早上:氨氯地平5mg-降压”“睡前:阿托伐他汀20mg-降脂”),避免漏服或混淆。同时,建议每次只取当日或当次所需药物,减少桌面多药堆积导致的误拿;服药时专注单一药物,避免同时吞服多种药片(尤其外形相似的胶囊/药片)。此外,非紧急情况下尽量减少同时服用≥3种药物,优先控制核心慢性病用药(如降压、降糖药),非必要辅助药物(如短期活血化瘀中成药)可咨询医生后暂缓,降低多药叠加的相互作用风险。
4.饮食管理
老年人在用药期间应注意饮食管理,避免与药物相互作用的食物。例如,服用钙通道阻滞剂时避免饮用葡萄柚汁,服用抗凝药时注意维生素K的摄入量,服用降糖药时避免饮酒。
5.定期监测
老年人在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身体状况,包括血压、血糖、肝肾功能等,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对于出现的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结语
老年多重用药虽然有助于控制多种慢性疾病,但也带来了“药效打架”的风险。通过定期药物审查、遵医嘱用药、妥善管理药物、注意饮食和定期监测,老年人可以有效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保障用药安全和疗效。希望每一位老年人都能重视多重用药的风险,科学合理地用药,享受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