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手术伤口是身体修复的“关键战场”,也是感染的“易感关口”。临床数据显示,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虽约2%~5%,但一旦发生,不仅会延长愈合周期、加剧局部疼痛,还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甚至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很多患者及家属在术后护理中,常因方法不当或认知误区给感染“留漏洞”。其实,术后伤口护理核心在于“防污染、护环境、早预警”,掌握以下3招,就能有效筑牢感染防线,帮助伤口平稳愈合。
术后伤口感染的核心诱因是病原体入侵与愈合环境破坏。一方面,术后伤口皮肤屏障受损,若接触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如不洁手部、污染敷料),易突破防御引发炎症;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老年人免疫力弱、过早沾水或频繁牵拉伤口,会降低伤口修复能力,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因此,护理需围绕“阻断病原体、保护愈合环境”展开。
科学清洁,守住“无菌防线”
术后伤口清洁并非“越勤越好”,盲目操作反而会破坏愈合环境,关键是“选对时机、用对方法”。
一是严格把控清洁时机:术后拆线前(头部伤口5~7天、腹部7~10天、四肢10~14天,具体遵医嘱),若敷料未渗液、未松动,无需主动打开清洁,保持敷料干燥即可;若敷料被汗液、渗液浸湿,或沾染污物,需及时更换。更换前必须彻底洗手,佩戴一次性无菌手套,用无菌棉签蘸取碘伏(避免用酒精直接擦伤口,会刺激新生组织),从伤口中心向周围螺旋式擦拭,范围至少覆盖伤口外5cm皮肤,待碘伏干燥后再贴新的无菌敷料,全程避免手接触敷料内侧。
二是区分伤口类型护理:表皮缝合伤口拆线后,经医生确认愈合良好,可先用温水轻轻冲洗(避免揉搓),再用无菌纱布吸干水分;带引流管的伤口,清洁时仅擦拭引流管周围皮肤,切勿拉扯管道,防止积液堵塞引发感染;糖尿病、营养不良患者的慢愈合伤口,需在医生指导下用专用护理液,必要时配合湿敷,促进伤口修复。
三是避开清洁误区:不要用肥皂水、沐浴露清洗未愈合伤口,也不要涂抹牙膏、偏方药膏,这些物品会污染伤口,还可能掩盖症状;更不要强行揭掉结痂,结痂是天然保护屏障,自然脱落才能减少感染风险。
正确保护,营造“愈合温床”
稳定、无菌的环境是伤口愈合的关键,正确保护能减少外界刺激,避免伤口修复受阻。
一是妥善固定敷料:贴敷料时需完全覆盖伤口,边缘贴合皮肤;活动时根据伤口位置调整姿势,腹部伤口患者避免剧烈弯腰,咳嗽时用手按住伤口;四肢伤口患者减少过度活动,防止敷料脱落或伤口裂开;夜间睡眠时用软枕垫高伤口部位,避免压迫摩擦。
二是优化环境与衣物:室内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减少灰尘;选择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避免紧身衣摩擦伤口,衣物需勤换洗,穿脱衣物需遵循“穿衣先患侧,脱衣先健侧”的原则——穿衣物时,先穿伤口所在的患侧,再穿无伤口的健侧;脱衣物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动作轻柔以减少对伤口的牵拉。
三是规避不良行为:术后不要频繁用手碰伤口,即使洗手后也尽量减少接触;远离二手烟,烟雾会影响伤口血液循环,延缓愈合;同时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为身体提供充足能量,助力伤口修复。
密切观察,及早识别“感染信号”
术后伤口感染有明显“预警信号”,及时发现并干预,能避免感染加重。
一是盯紧局部症状:正常伤口仅轻微红肿、疼痛,且逐渐减轻;若出现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加剧、有灼热感,或渗液变混浊(呈黄、绿色脓性)、伴异味,甚至伤口裂开,大概率是感染前兆。
二是关注全身反应:若感染扩散,会出现持续发热(体温>38.5℃,退烧药无效)、乏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此时需立即就医,防止感染蔓延。
三是做好记录与复诊:日常简单记录伤口红肿范围、渗液情况,发现异常不要自行处理,及时联系医生或复诊,由专业人员判断是否需要清创、使用抗生素,避免延误治疗。
最后要提醒,不同伤口的护理细节需遵医嘱调整,比如骨科手术伤口与腹部手术伤口的活动禁忌不同。只要坚持科学护理,多数伤口能顺利愈合,远离感染困扰。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