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不少人在拿到肠镜报告时,看到其中“肠息肉”这三个字,他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感到困惑:平常肚子没有疼痛感,排便状况也正常,这个小小的息肉不痛不痒,可为什么医生却是一脸严肃地建议将其切除呢?在这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关乎肠道健康的重大隐患。
肠息肉体积虽小,却宛如肠道中的“定时炸弹”,存在隐患。其本质是肠道黏膜表面向肠腔内突出形成的隆起状病变,恰似在肠道内壁生长出的一个个“小疙瘩”,从性质方面来看,肠息肉可划分成非腺瘤性息肉与腺瘤性息肉这两类,其中非腺瘤性息肉,像增生性息肉以及炎性息肉,大多呈现良性状态,恶变的风险相对较低。然而腺瘤性息肉却不能被轻视,它是被广泛认可的癌前病变,犹如一颗埋藏在肠道里的“坏种子”,随着时间不断推移,有相当比例的腺瘤性息肉会逐渐演变成肠癌,这个演变过程大概会持续5至15年,在早期,息肉或许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仿佛一个“沉默的杀手”,无声无息地对我们的健康构成威胁。
即使某些肠息肉当下尚未发生恶变,也绝不可放松警惕。当息肉体积不断增大时,便有可能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较大的息肉会占据肠腔内部空间,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功能,导致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部分患者还会感觉到腹部隐痛、腹胀,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另外,息肉表面较为脆弱,在粪便的摩擦刺激作用下极易出血,倘若长期处于慢性失血状态,就可能引发贫血,导致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从而对身体造成损害。
医生建议切除肠息肉,是基于预防癌变的精准考虑。当息肉还未发生恶变时将其切除,如同在癌症处于萌芽状态时便给予扼杀,可大幅降低肠癌的发生风险,这类似于在天气刚出现异常时就采取防范举措,以避免暴风雨的降临,当下肠镜下息肉切除技术已然成熟,医生可在肠镜的精准引导下,借助高频电刀、圈套器等工具,把息肉完整切除。整个过程创伤较小、恢复较快,患者一般只需短暂休息便可恢复正常生活,相较于肠癌手术,息肉切除的痛苦与风险要小很多。
切除肠息肉之后,并不代表就没有任何问题了。这是由于肠道中可能还存在其他微小息肉,或者被切除的息肉存在复发的可能性,患者应当依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开展肠镜复查,一般情况下,低风险人群在切除息肉后,每3至5年可复查一次肠镜,高风险人群(如有多发性腺瘤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复查的间隔时间会更短,可能每1至2年就需要复查一次。通过定期复查,可及时发现新生或复发的息肉,并在早期予以处理,避免病情加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预防肠息肉的出现。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应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这些食物可促进肠道蠕动,缩短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减轻有害物质对肠道黏膜的刺激;同时要减少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度饮酒与吸烟。适量进行运动也对维持肠道健康有益,运动可提高肠道的动力,促进消化以及排便,另外,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与心态,也可提升身体免疫力,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
肠息肉即便没有十分突出的疼痛或不适症状,其潜在的危害也绝不能被忽视,医生坚决建议切除肠息肉,是出于对我们长远健康的考虑。我们需要重视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相应的治疗及复查工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此守护好自身的肠道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