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雨岑  单位:绵阳富临医院 儿科  发布时间:2025-10-17
158

孩子发烧是家长最常面临的育儿挑战,不少人因焦虑陷入 “盲目降温” 误区,反而影响恢复。其实,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正常反应,科学应对的核心是 “观察状态、合理干预”,而非单纯追求 “快速退烧”。以下 5 步指南,助家长理性处理孩子发烧问题。

第一步:精准测量体温,明确发烧程度

准确测体温是科学应对的基础,需选对工具并掌握判断标准。电子体温计(额温、耳温、腋温)便捷,适合低龄儿童;水银体温计虽准,但有破碎风险,不建议幼儿使用。测量时注意:额温需避开空调风口或热源;耳温要先清理耳道分泌物;腋温需夹紧体温计 5-10 分钟。

医学界定儿童发烧:腋温≥37.5℃、耳温 / 额温≥38℃为低热;腋温 38.1-39℃、耳温 38.1-39.5℃为中度热;腋温≥39.1℃、耳温≥39.6℃为高热。婴幼儿体温波动大,单次结果需结合状态判断,建议间隔 20-30 分钟重复测量,避免误判。

第二步:重点观察精神状态,而非单一体温

很多家长将 “体温高低” 与 “病情严重” 直接挂钩,实则孩子精神状态才是判断是否需干预的关键。若孩子低热(37.5-38℃)但能正常玩耍、进食、睡眠,无烦躁哭闹,说明免疫系统在对抗病原体,无需过度干预,保持环境舒适、让孩子休息即可。

若孩子体温未达高热,却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拒食拒水、持续哭闹,或伴随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异常,即使体温不高,也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第三步:科学物理降温,避免 “过度” 伤害

物理降温是辅助手段,需用对方法。正确方式包括:保持室内通风,室温控制在 24-26℃;给孩子穿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避免 “捂汗” 影响散热;鼓励孩子少量多次喝温开水,补充水分、促进代谢。

需警惕错误方式:不建议酒精擦浴,酒精经皮肤吸收可能致孩子酒精中毒,婴幼儿风险更高;不用冷水或冰袋直接敷身体,低温刺激可能引发寒战、升高体温,还可能冻伤;避免冷水澡,会使皮肤血管收缩,影响散热甚至加重病情。

第四步:合理用退烧药,严守 “剂量与时机”

退烧药仅缓解不适,不能治愈疾病,需在合适时机按剂量使用。儿童常用安全退烧药为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2个月以上)和布洛芬(适用于 6 个月以上),不可混用或随意替换。

用药时机:对于有热性惊厥病史患儿,体温达到38.0℃,可口服退热药物,必要时予以口服地西泮预防惊厥发作。对于无热性惊厥患儿,体温超 38.5℃且伴随精神不佳、烦躁哭闹时可用药;若体温超 38.5℃但精神好,可先观察。剂量需按体重计算(非年龄),家长要仔细读说明书确定剂量,避免剂量不足或过量伤肝肾;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 4-6 小时,24 小时不超 4 次,不可因体温未降频繁加药。

第五步:明确就医指征,避免 “延误与过度”

并非所有发烧都需就医,家长要明确指征。孩子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发烧超 3 天(72 小时)无下降或反复;发烧伴随惊厥(尤其首次抽搐或持续超 5 分钟);伴随剧烈呕吐、腹泻,有脱水迹象(尿量少、口唇干、哭时无泪等);伴随呼吸困难、喘息、剧烈咳嗽;伴随皮疹(迅速增多、颜色异常如瘀斑)或关节肿痛;3 个月以下婴儿发烧(免疫系统未完善,病情变化快)。

就医前,家长要整理孩子发烧情况(开始时间、体温变化、精神状态、用药效果等),方便医生快速准确判断病情。

孩子发烧是成长中常见生理反应,家长无需恐慌,掌握这 5 步科学方法,保持冷静理性,就能帮孩子平稳度过发烧期,守护孩子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