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病程漫长、易反复发作的特征。其核心病理表现为持续性气流受限,并伴随咳嗽、咳痰、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影响,慢阻肺的临床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肺功能与生活质量,还大幅增加了家庭照护压力和社会医疗系统的负担。因此,针对慢阻肺患者开展科学规范的护理,对延缓病情进展、减少急性加重次数、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是临床诊疗与疾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什么是慢阻肺
1.慢阻肺的定义
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预防、可治疗的慢性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晚期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2.慢阻肺的成因
慢阻肺成因涉及遗传与环境多因素。遗传上,部分患者有先天易感性,如肺部发育不全者风险更高;年龄增长会弱化肺部机能与免疫力,低体重指数者、支气管哮喘及气道高敏反应者患病风险也较高。环境是重要诱因,长期吸烟、吸入有毒气体,长期接触粉尘、反复肺部感染,或居住环境清洁度差、污染严重,均会逐步引发肺部病变,最终导致慢阻肺。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其中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
慢阻肺能被治愈吗
慢阻肺无法彻底治愈,它与高血压、糖尿病类似,属于需长期规范控制的慢性疾病,但并非绝症,科学干预可有效维持正常生活与工作。临床中,慢阻肺主要通过药物与非药物联合干预。不过,若患者自我管理效能差,或受特定因素影响,易出现急性加重。反复急性加重会导致气道狭窄呈进行性发展,即便病情缓解,气道功能也难以恢复至从前。从肺功能来看,正常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每年约下降30毫升,而慢阻肺患者下降更为显著,通常达100毫升左右,肺功能衰退速度远快于健康人群。因此,长期规范控制对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怎样对慢阻肺患者做好科学护理
1.慢阻肺临床一般护理
患者住院期间,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保障患者呼吸道通畅。同时,需按规范定期开展卫生护理,维持患者皮肤与口腔清洁。针对老年及长期卧床患者,应制定个体化翻身计划并严格执行,预防压疮发生。整个护理过程需遵循医学规范,做到操作严谨、观察细致、措施科学,确保各环节衔接连贯。
2.环境护理
为有效预防呼吸道不适,需科学落实病房环境管理措施。首先应定期开窗通风,促进室内外空气高效交换,降低空气污染物浓度;同时严格执行消毒与清洁流程,重点清除粉尘、二手烟等易诱发咳嗽的有害物质。此外,需实时监测并调节室内温湿度,将其控制在人体舒适范围内,为呼吸道健康提供稳定、良好的环境保障。
3.饮食护理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中,科学饮食至关重要。需避免食用易生痰的食物,建议患者多摄入新鲜水果蔬菜以补充维生素,搭配优质高蛋白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强调患者每日充足饮水,助力稀释痰液、维持呼吸功能,切实做好饮食护理以辅助病情管理。
4.做好心理疏导
针对慢阻肺患者因疾病干扰产生的不良心理问题,需及时沟通,向其科普疾病知识、治疗管理及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引导患者正确认知疾病,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对抗疾病,以提升日常治疗配合度,改善心理状态。
5.做好康复锻炼
慢阻肺患者日常需坚持科学锻炼以维持肺部功能稳定,核心康复方式有三种:腹式呼吸:通过腹部起伏带动呼吸,增强膈肌力量,改善通气效率。缩唇呼吸:呼气时缩唇成口哨状缓慢呼出,减少气道塌陷,延长气体排出时间。爬楼梯:根据自身耐受度逐步增加层数,提升心肺耐力,强化呼吸肌功能。坚持这些锻炼,能有效增强肺部功能,助力病情管理。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