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一旦开始透析,人生就完了”、“透析会把身体越洗越垮”…… 在不少人眼中,血液净化(俗称 “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 “最后选择”,意味着生活质量骤降、生命进入倒计时。但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接受血液净化的患者,生存期可达 10-20 年,部分人甚至能正常工作、旅行。血液净化绝非生命的 “终点线”,而是帮助患者延续生命、维持生活质量的 “生命续航站”。揭开其科学面纱,才能读懂它的真正价值。
透析不是终点:生命质量的 “守护者”
血液净化的核心价值,是让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更让生活质量得到保障。把透析视为 “终点”,本质是对其治疗目标的误解。
从生存角度看,规范透析能显著延长寿命。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坚持规律透析 10 年以上的比例已达 25%,部分患者透析 20 年后仍能保持良好状态。这些都证明,透析能让生命持续 “续航”。
从功能角度看,透析能改善症状、恢复活力。终末期肾病患者未透析前,常因毒素蓄积出现乏力、水肿、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症状,甚至无法下床。启动透析后,随着毒素清除,这些症状会逐渐缓解,患者能重新站立、行走,恢复基本生活能力。北京某透析中心数据显示,患者透析 1 个月后,乏力缓解率达 82%,食欲改善率达 76%,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升。
更重要的是,透析技术在不断升级。高通量透析器的应用让毒素清除更彻底,低温透析(36-36.5℃)减少了低血压风险,在线血液透析滤过实现了置换液的实时制备,这些技术进步都在持续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和舒适度,让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靠近健康人水平。
科学管理:让透析效果 “最大化”
血液净化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更依赖患者的日常科学管理。做好以下四点,能让 “生命续航” 更稳定、更持久。
饮食管理是 “基础防线”。核心原则是 “控水、限盐、优蛋白、稳钾磷”: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能超过干体重的 5%(比如 60kg 患者,每周体重增长不超过 3kg),否则会增加超滤负担,引发低血压或心衰;每日盐摄入不超过 3g(约一平啤酒瓶盖),避免水肿;优质蛋白(鸡蛋、牛奶、瘦肉)每天按 0.8-1.0g/kg 体重摄入,既满足营养又减少毒素产生;高钾(香蕉、土豆、橙子)、高磷(坚果、动物内脏、加工肉)食物需严格控制,防止高钾血症、高磷血症损伤心脏和骨骼。
血管通路是 “生命通道”。内瘘(手臂上的动静脉吻合血管)是透析患者的 “生命线”,日常需精心呵护:避免在内瘘侧手臂抽血、输液、提重物;每天触摸内瘘处的 “震颤”,若震颤消失需立即就医(可能是内瘘堵塞);透析后按压穿刺点 15-20 分钟,力度以不出血且能摸到震颤为宜,避免揉搓导致血肿。
破除误区:这些 “偏见” 该放下了
大众对血液净化的恐惧,多源于认知误区。澄清以下两点,能帮助患者更坦然地面对治疗:
误区一:“透析会产生依赖,越透越离不开”。透析是替代肾脏功能的治疗手段,并非 “成瘾性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肾脏功能已无法恢复,停止透析会导致毒素蓄积,危及生命,“依赖” 本质是病情需要,而非治疗本身造成的伤害。
误区二:“透析患者要‘躺平’,不能运动”。适当运动反而对透析患者有益:每周 3-5 次、每次 20 分钟的快走,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减少乏力感;透析前做 5 分钟的握球运动(手握橡胶球反复屈伸),还能增加内瘘血流量,让透析更顺畅。
血液净化从来不是生命的 “终点”,而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开启 “新生” 的钥匙。它用科学技术替代了受损的肾脏功能,让患者得以延续生命、维持生活质量。对于患者而言,规范透析、科学管理、积极心态,就是让 “生命续航” 更长远的秘诀;对于大众而言,放下对透析的偏见,理解并尊重透析患者,才能让他们在 “续航” 路上走得更从容。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净化必将为更多患者带来更优质、更有尊严的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