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锐  单位:乐山市市中区妇幼保健院 检验科  发布时间:2025-10-15
54

提到“电解质”,很多人会想到运动后喝的功能饮料,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藏在血液里的“小管家”——钠、钾、钙、镁等,一旦失衡就可能引发大问题。电解质紊乱不是单一疾病,而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肾脏损伤、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身体出现这些异常,别忽视电解质“求救信号”

电解质的核心作用是维持体液平衡、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一旦失衡,身体会从“小细节”开始报警,不同电解质紊乱的信号各有侧重:

- 钠失衡:总觉得口渴、没力气

血钠过高时,人会频繁口渴、尿量变少,连走路都觉得腿沉;血钠过低则容易头晕、恶心,严重时会意识模糊——这是因为钠离子负责调节细胞内外水分,一旦失衡,大脑和肌肉最先“受影响”。老人、经常节食或大量出汗的人,最容易出现钠紊乱。

- 钾异常:心跳乱、手脚麻

钾离子直接影响心脏跳动和肌肉功能。血钾低时,手脚会突然发麻、抽筋,爬楼梯时膝盖发软;血钾高则更危险,可能突然心慌、胸闷,甚至诱发心跳骤停。长期吃降压药、肾病患者或不爱吃蔬菜水果的人,要特别关注钾水平。

- 钙紊乱:关节痛、睡不好

血钙低时,手脚会像“触电”一样抽搐,膝盖、腰背部莫名酸痛;血钙高则可能没胃口、总犯困,睡眠时也频繁醒来——很多人以为关节痛是关节炎,其实可能是钙代谢出了问题,尤其是中老年人和绝经后女性。

这些信号看似“不起眼”,但如果持续超过1-2天,或伴随发烧、呕吐、尿量异常,一定要及时检查——电解质紊乱不会“自己好”,拖延可能加重肾脏、心脏负担。

3类基础检查,帮你揪出电解质问题

发现身体异常后,不用盲目做复杂检查,通过3类基础项目就能精准判断,普通人每年体检加做1次,高危人群(老人、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服药者)每半年查1次即可:

1.血常规+生化检查:最基础的“初筛工具”

这是判断电解质紊乱的“首选项目”,抽1管血就能同时查钠、钾、钙、镁4项核心指标。其中“血生化”里的“电解质四项”会明确标注数值范围(比如血钠正常范围135-145mmol/L,血钾3.5-5.5mmol/L),如果数值超出范围,医生会结合症状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注意:检查前不用刻意停药(除非医生嘱咐),但要空腹8小时——前一天晚上8点后不吃饭、少喝水,避免食物影响结果。

2.尿常规:辅助判断“紊乱原因”

电解质失衡常和肾脏代谢有关,尿常规能通过尿比重、尿钠、尿钾数值,帮医生找出原因——比如尿钠高可能是肾脏排钠过多,尿钾低可能和长期吃利尿剂有关。做检查时留“中段尿”(先尿一点再接),结果更准确。

3.心电图:排查心脏“连带损伤”

钾、钙紊乱最容易影响心脏,哪怕生化指标只是“轻微异常”,也建议做心电图——比如低钾可能导致“U波异常”,高钾会出现“T波高尖”,这些变化能帮医生判断是否需要紧急干预,避免突发心脏问题。

心电图检查不用空腹,穿宽松衣服,检查时放松别紧张,5分钟就能出结果,对身体没有任何伤害。

记住2个“关键点”,避免检查走弯路

很多人做检查时容易犯2个错,反而影响结果准确性:一是“症状消失就不查”——比如手脚不抽了就放弃检查,其实电解质可能还没恢复正常;二是“只查不调”——查出异常后不调整饮食、作息,单纯靠吃药控制,反而加重身体负担。

其实电解质紊乱的干预很简单:钠低就适量吃点淡盐水(别喝浓盐水),钾低多吃香蕉、菠菜,钙低补充牛奶、豆制品,同时避免熬夜、过量饮酒——大部分轻度紊乱通过生活调整就能恢复,只有严重异常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吃药。

电解质就像身体的“隐形调节器”,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一旦失衡就会“亮红灯”。记住:别等症状严重才检查,定期做基础项目、关注身体小信号,就是对肾脏、心脏最直接的保护。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