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4帕金森病,曾被称为“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7%,且随着老龄化加剧,患者数量持续增长。
运动症状:不止手抖,还有这些表现
1.静止性震颤: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约70%的帕金森病患者以手抖为首发表现,典型特征为——部位: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如手指、手腕),逐渐扩展至同侧下肢及对侧肢体;动作:静止时出现或加重,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特点:频率为4-6Hz,呈“搓丸样”或“点钞票样”动作,紧张时加剧,饮酒后短暂缓解。
需注意:并非所有手抖都是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如老年性手抖)多在持物时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则伴随心悸、消瘦等症状,需通过专业检查鉴别。
2.运动迟缓:日常动作变“慢动作”
运动迟缓是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表现为——精细动作困难:系鞋带、扣纽扣、写字变小(“小写症”)等动作变慢;步态异常:起步困难,行走时身体前倾、步伐小且越走越快(“慌张步态”),一侧下肢拖曳;面部表情减少:表情呆板,眨眼减少,形成“面具脸”;言语障碍:声音低沉、单调,吐字不清,语速变慢。
3.肌强直:肢体僵硬如“铅管”
患者肌肉张力增高,被动活动时阻力均匀,称为“铅管样强直”;若合并震颤,则阻力呈断续停顿,如“齿轮样强直”。常见表现包括——四肢僵硬:手臂伸展困难,弯腰时需分步完成;颈部僵硬:转头缓慢,需转动整个身体;躯干前屈:长期肌强直可导致驼背或脊柱侧弯。
4.姿势平衡障碍
早期表现为走路时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减小,下肢拖曳;随着病情进展,患者难以保持平衡,易向前或向后跌倒,尤其在转身或拥挤环境中风险更高。
非运动症状:常被忽视的“预警信号”
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可能早于运动症状出现,且贯穿疾病全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1.嗅觉减退:最早出现的信号之一
约90%的帕金森病患者在运动症状前已出现嗅觉下降,表现为对香水、咖啡、香蕉等气味不敏感。若中老年人突发嗅觉丧失,需警惕神经系统病变。
2.睡眠障碍:夜间“拳打脚踢”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患者在睡眠中大喊大叫、手脚乱动,甚至坠床,可能伤及自己或同床者;失眠:入睡困难、易醒或早醒,白天嗜睡;不宁腿综合征:夜间下肢不适,需不断活动缓解。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
消化系统:便秘(最常见)、吞咽困难、流涎;泌尿系统:尿频、尿急、尿潴留;心血管系统:体位性低血压(站立时头晕、眼前发黑);皮肤分泌:多汗、皮脂腺分泌过多(“油脂面”)。
4.精神与认知障碍:情绪“低谷”
抑郁:约50%患者伴随抑郁情绪,表现为兴趣减退、乏力、自责;焦虑:对疾病进展过度担忧,出现紧张、坐立不安;认知障碍:早期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晚期可发展为痴呆。
特殊类型:无震颤的帕金森病
约30%的患者以非震颤症状起病,易被误诊为颈椎病、腰椎病或抑郁症。例如——双下肢无力型:表现为行走困难、腰部无力,易疲劳;轴性症状型:以颈部、躯干僵硬为主,伴随平衡障碍;冻结步态型:起步时脚步“粘地”,无法迈出第一步。
早期识别与干预:关键在“早”
高危人群筛查:60岁以上、有家族史或长期接触农药、重金属者,应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症状监测:记录手抖、动作变慢、嗅觉变化等,若持续3个月以上,及时就医;
综合治疗:药物治疗,以复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为主,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康复训练,太极、游泳等有氧运动可改善平衡与协调性。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