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细菌和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两类微生物,但它们在“结构大小”“生存方式”和“致病性”上截然不同,就像微生物世界里的“不同物种”,以下用趣味对比带你快速分清。
从结构以及大小上区别:两者根本不是“一家人”
细菌是单细胞生命体,自己有完整细胞结构,内部含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五脏俱全”,具备自己吸收和产能的能力,所以能独立生存。而病毒是非生命体,本身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DNA/RNA),因其不具备细胞器,必须靠寄生的方式,例如钻进动植物的活细胞,甚至细菌中获取营养物质才能存活和繁殖。
从大小来比较,细菌较大,约1-5微米,可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外貌和形态特点。而病毒则极小,约20-300纳米,必须依靠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不同的生存法则:一个“自力更生”,一个“巧取豪夺”
每一细菌如同一个人类个体,能自己吃饭、长大且无性繁殖后代,其繁殖速度呈指数型增长,堪称“微生物界的闪电侠”。当细菌入侵人体时,短时间内就能大量繁殖并侵占正常组织,产生大量毒素,诱发人体免疫反应,身体就会自动产生大量免疫细胞围攻细菌,所以细菌入侵的相关位置会发炎红肿,白细胞升高,例如细菌感染会引起鼻炎、喉咙痛等症状。
而病毒则通过不劳而获的方式,靠“借壳”繁殖。因为自身没有“繁殖工具”,必须先找到宿主细胞,然后像“间谍”一样钻进细胞,劫持细胞的“生产线”,强迫宿主细胞为它制造新的病毒颗粒,最后让新病毒“破壳而出”,继续以相同的方式感染同类细胞,以达到其繁殖的目的,但此行为同时影响寄生细胞的功能或寿命。因此,当病毒感染初期,白细胞可能会正常或稍稍降低。只有严重感染时,机体察觉到某种细胞被病毒控制无法工作时,才会启动应急方案,临时释放未成熟的白细胞进行防御,同时释放白细胞介素等物质启动体液免疫功能,这时人体就会产生高热,白细胞升高。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好坏参半”vs“恶众善寡”
细菌中有“良朋益友”,也有“恶贯满盈”之徒。比如生存在肠道里的双歧杆菌、乳酸菌,是人类的“良朋益友”。平时工作就是帮我们消化食物、合成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维持肠道健康。然而也存在有害菌,它们就是导致疾病的“元凶”。比如链球菌常引发人体各种炎症;大肠杆菌常引起腹泻;还有鼠疫杆菌和霍乱弧菌,至今都还列入国家法定的甲类传染病……而病毒则几乎“全是破坏者”,仅有少数可利用。绝大多数病毒会攻击宿主细胞,引发疾病。比如人畜普遍易感的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卷土重来;还有令人闻风丧胆的艾滋病病毒导致的免疫缺陷综合征……只有少数病毒可以“变废为宝”:比如噬菌体,通过科学技术的调整,可以制成专门吃细菌的病毒,也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还有某些改造后的病毒可作为“载体”,帮助基因治疗。
治疗方式:“抗生素”vs“抗病毒药”
这是两者最关键的区别,也是用药的核心。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它们的药理作用都是抑制细菌的细胞壁的合成,造成细菌因渗透压等原因而破裂死亡,而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能精准“干掉”细菌,对人体副作用较小;还有喹诺酮类,能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使细菌无法进行正常的遗传信息传递和复制……然而当病毒感染时,抗生素则完全“无从下手”!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且病毒躲在人体细胞内,药物很难不伤害细胞就杀死病毒。所以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靠两点:一是人体自身免疫力,比如常见的轻症流感,就算不吃药,也能靠免疫系统慢慢清除病毒;二是针对性抗病毒药物,如盐酸金刚烷胺可阻止甲型流感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奥司他韦则通过阻断新形成的流感病毒颗粒从宿主细胞释放,间接抑制病毒传播,但这类药物只能抑制病毒繁殖,无法彻底消灭,此外,很多病毒(如水痘病毒)会潜伏在体内……所以,生病时别乱用药,先分清是“细菌搞事”还是“病毒捣乱”,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