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芳丽  单位:西充县疾控中心  发布时间:2025-06-20
2

在医疗领域,医务人员长期坚守于噪音、辐射等特殊环境岗位,为患者健康无私奉献。然而,这些特殊环境带来的健康隐患潜伏期长,易被忽视,一旦身体出现严重问题,往往追悔莫及。因此,掌握科学有效的防护方法,对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深入了解职业危害

1.噪音:悄无声息的听力破坏者

在手术室、急诊室、重症监护室等医疗场所,仪器的警报声、设备的运转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嘈杂的环境,环境噪音常常超过85分贝。长期处于这样的高噪音环境中,内耳的毛细胞会逐渐受损。最初,护士可能会出现耳鸣、高频听力下降等症状。倘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听力损伤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最终发展为永久性耳聋。除此之外,噪音还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干扰,引发失眠、焦虑等一系列问题。长期受噪音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会显著增加,进而影响护士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2.辐射:细胞层面的潜在威胁

放射科、介入手术室的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电离辐射。辐射伤害具有累积性,它会损伤细胞的DNA,引发基因突变,大大增加患癌的几率,如甲状腺癌、白血病等。同时,辐射对生殖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正在备孕或者处于孕期的护士来说,可能会对胎儿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非电离辐射,如MRI的强磁场、射频设备的热效应等,虽然危害相对较小,但也可能造成组织损伤,干扰体内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

全流程防护策略

1.工作前:做好充足准备

(1)听力防护:进入高噪音区域前,正确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降噪耳塞或耳罩。确保耳塞完全塞入耳道,耳罩贴合耳部并检查密封。多备几副以便更换清洁。

(2)辐射防护:参与放射工作时,穿戴铅防护服、铅围脖、铅眼镜等。定期检查防护装备有无破损,提前了解高辐射环节,做好重点防护。

2.工作中:严格科学防护

(1)噪音环境应对:减少在高噪音区域停留时间,合理安排工作流程,集中处理噪音任务,避免频繁进出。交流使用对讲机,避免大声喊话。

(2)辐射环境防护:遵循辐射防护原则,与辐射源保持安全距离,利用长柄工具操作,减少直接接触。合理利用铅屏风等设施,控制患者辐射暴露时间,优化操作流程。

3.工作后:注重健康管理

(1)听力恢复:在安静空间休息,听舒缓音乐、进行耳部按摩。定期听力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

(2)辐射防护后续:及时换衣、清洗皮肤,多摄入抗氧化剂食物,定期职业健康体检,重点检查血液、甲状腺等部位。

职业健康管理

1.定期体检与档案管理

医院为医务人员建立职业健康档案,除常规体检外,还应增加听力测试、血常规等专项检查。建议每年全面体检,每半年检查听力和血常规,通过档案记录为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2.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和胡萝卜素的蔬果,如橙子、猕猴桃、菠菜等;增加优质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等,增强抵抗力。

(2)适量运动:坚持慢跑、瑜伽、游泳等运动,每周3 - 4次,每次30分钟以上。

(3)充足睡眠:保证每天7 - 8小时睡眠时间,让身体充分恢复。

3.加强培训与教育

医院定期组织噪音和辐射防护知识培训,涵盖危害原理、防护设备使用等内容,并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医务人员应对能力。

4.关注心理健康

长期处于有害环境,护士易产生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医院应定期进行心理评估,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组织团建活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结语

总之,职业病防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医务人员作为医疗前线的重要力量,需主动掌握防护技能,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守护患者健康的同时,守护自己的职业未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