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有1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蚕食着患者的健康。有数据显示,约30%-40%的糖尿病进展为糖尿病肾病,其中相当一部分最终进展为尿毒症,不得不依靠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但从糖尿病肾病到尿毒症并非“一夜之间”,在漫长的疾病进展过程中,许多“潜伏”的早期指标早已悄悄发出预警信号。如能及时捕捉这些信号,就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有效延缓病情进展。
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进程
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如同一部“五幕剧”,循序渐进、危害逐步加深。肾小球高滤过及肾脏肥大期第一阶段:高血糖刺激下肾脏开始出现“代偿性工作”,GFR升高,肾脏体积增大。部分患者可以没有症状,但肾脏内部已开始微妙的变化。第二阶段为正常白蛋白尿期,该阶段患者UAE多数时间正常,但在运动、应激等情况下,可出现短暂白蛋白尿。肾脏结构和功能开始有轻微损伤,但仍难以发现。
进入第三阶段微量白蛋白尿期,是病情的关键转折点。此时UAE持续升高至30-300mg/24h,尿中开始出现少量的白蛋白。虽然患者可能仍无明显不适,但肾脏的损伤已不可忽视。第四阶段大量白蛋白尿期,UAE超过300mg/24h,患者会出现水肿、蛋白尿等症状,肾功能逐渐下降。到了第五阶段肾衰竭期,也就是尿毒症阶段,GFR严重下降,肾脏基本丧失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体内环境的功能,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贫血、高血压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
尿液中的“预警密码”
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尿液就如同一个“密码本”,隐藏着许多重要的疾病信号。尿微量白蛋白是最具代表性的早期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能够阻止白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质进入尿液,但在糖尿病的影响下,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导致白蛋白“漏出”到尿液中。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方法有多种,如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等。UACR的检测方便快捷,只需检测随机尿白蛋白和肌酐的含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即可,UACR≥30mg/g,提示可能有早期肾脏损伤。24 h尿白蛋白定量则需要收集患者24 h全部尿液,检测其中白蛋白的含量,更为准确,但操作相对繁琐。
除尿微量白蛋白外,尿RBP也被称为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可携带视黄醇的小分子蛋白质,正常时在肾脏近曲小管内被重吸收。肾脏近曲小管功能障碍时,尿中RBP水平升高。因此检测尿RBP有助于早期发现肾小管损伤,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
血液里的“危险信号”
血液检测也可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血清胱抑素C(Cys C)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肾功能指标。Cys C是人体有核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能自由地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而且在肾小管中几乎不被重吸收和分泌,血中浓度只与肾小球滤过率有关。Cys C与传统血清肌酐比较,对早期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反应更灵敏,一旦出现肾功能轻度损害,Cys C就升高,而此时血清肌酐也可能仍在正常范围。另外,血糖和血脂水平也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长期高血糖可通过多种机制损伤肾脏血管和肾小球,加速糖尿病肾病进展;血脂异常,如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可引起肾脏内脂质沉积,引起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因此,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指标不仅有助于了解糖尿病的控制,也有助于评估肾脏病变的风险。
其他早期检测手段
除尿液和血液检测外,影像学检查和肾活检也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肾脏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可出现肾脏体积增大、肾实质回声增强等表现。超声检查对早期肾脏损伤虽然不如尿和血液检测敏感,但无创、方便,可作为常规的筛查手段。肾活检是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明确肾脏病变的类型和程度。但由于肾活检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一般只在临床诊断不明确或需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时才能进行。从糖尿病肾病到尿毒症的漫长病程中,早期“潜伏”的指标犹如黑暗中的明灯,为我们指明疾病的发展方向。通过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等关键指标,关注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结合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我们能够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迹象,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如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合理使用肾保护药物等,从而延缓疾病进展,避免尿毒症的发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进行肾脏相关检查,重视这些“潜伏”指标,就是为自己的健康上一份“安全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