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身边有人突然倒地失去意识、呼吸骤停,你会是那个敢于伸出援手的“第一反应人”吗?医学研究表明,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就会下降7%-10%。掌握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这项救命技能,或许就能在关键时刻创造生命奇迹。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拆解CPR的核心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为什么是“黄金4分钟”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泵血,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中断。此时,大脑对缺氧最为敏感,仅需4-6分钟就会出现不可逆的脑损伤,超过10分钟几乎没有生还可能。这就是“黄金4分钟”的科学依据。
在专业急救人员抵达前,目击者实施的CPR能为患者争取关键时间。数据显示,由旁观者实施CPR的患者,生存率比未接受急救者高出2-3倍。而随着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普及,早期CPR和AED配合使用,能将生存率提升至70%以上。
CPR操作全解析:分秒必争的救命流程
1. 快速判断:5秒内完成“三确认”
意识判断:轻拍患者双肩,大声呼喊:“喂!你怎么了?”若患者无反应,立即进入下一步。
呼吸判断:观察患者胸部起伏(不超过10秒),若无正常呼吸(如仅出现濒死叹息样呼吸,也视为呼吸骤停),立即呼救。
环境评估:确保现场安全(远离电源、火源、车流等),避免施救者和患者二次伤害。
2. 紧急呼救:让专业力量介入
立即大声呼喊:“来人帮忙!拨打120!”若周围有人,指定一名目击者拨打急救电话,并取来附近的AED(如无AED可跳过此步)。
若独自施救,完成呼救后立即开始CPR,每2分钟暂停检查呼吸和反应。
3. 胸外按压:核心中的核心
胸外按压的质量直接决定抢救效果,需牢记“30:2”原则(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
操作要点:
定位:双手交叠,掌根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段),手指翘起不接触胸壁。
姿势:双臂垂直于患者胸部,用身体重量向下按压,而非仅靠手臂力量。
深度: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儿童和婴儿需适当调整)。
频率:每分钟100-120次,可默念节拍“01、02……30”。
连续性: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每次中断不超过10秒。
4. 开放气道:清除异物,畅通呼吸
按压30次后,立即开放气道:
清理口腔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等),头偏向一侧快速清理。
采用“仰头抬颏法”:一手压额头,另一手食指和中指抬起下颌,使耳垂与地面垂直。
5. 人工呼吸:辅助氧气输送
开放气道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鼻翼,正常吸气后包紧患者口唇,缓慢吹气1秒,观察胸部是否隆起。
每次吹气间隔1秒,避免过度通气(吹气速度过快或量过大)。
6. 循环操作:直到专业救援到来
重复“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的循环,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意识,或急救人员到场接管。若中途获取AED,应立即停止CPR,按照语音提示操作。
特殊人群的CPR要点
1. 儿童(1-18岁)
按压深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约5厘米)。
按压方式:可用单手或双手掌根按压(根据患儿体型)。
呼吸比例:单人施救时采用30:2,双人施救可调整为15:2。
2. 婴儿(0-1岁)
定位: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一横指处。
按压方式:用两根手指(中指和无名指)按压,深度约4厘米。
呼吸:用嘴覆盖婴儿口鼻吹气,每次吹气1秒。
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误区1:担心“按坏肋骨”而不敢用力
胸外按压确实可能导致肋骨骨折,但这是抢救生命的必要代价。相比之下,不按压或按压不足才是更大的风险。
误区2:必须做人工呼吸
对于非专业施救者,可仅进行“单纯按压式CPR”(hands-only CPR)。研究表明,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同样能维持重要器官供血。
误区3:AED只能医护人员使用
AED设计为“傻瓜式操作”,开机后会有语音提示,普通人只需按照指示粘贴电极片、按下放电键即可。
如何学习CPR
1. 正规培训
建议参加红十字会、医院等机构组织的急救培训课程,通过实操练习掌握技能。
2. 模拟训练
利用CPR训练假人或手机APP(如“急救CPR”)进行模拟练习,熟悉按压节奏和力度。
3. 日常积累
了解AED的分布位置(地铁站、商场、学校等公共场所通常配备),遇到紧急情况能快速定位。
结语
心肺复苏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当意外发生时,你的每一次正确按压,都可能成为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记住:“黄金4分钟”里,没有旁观者,只有行动者。从今天开始,学习CPR,让自己成为生命的“第一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