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舒念  单位:南充市高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22
43

布鲁氏菌病在世界上有广泛的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文献报道,目前我国的人间发病率也已超过1/10万。但是,人们真正认识此病,并不断升入研究不过才一百多年历史。那么什么是布鲁氏菌病?有哪些症状?又有哪些防治方法呢?下面我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科普。

布鲁氏菌病的概述

布鲁氏菌病(也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布鲁氏菌病在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我国的防治工作开始于1949年后,包括预防接种、检疫、淘汰(隔离)病畜、职业人群的个体防护、病畜产品(产物)的无害化处理和乳肉食品的卫生监督及现症患者的治疗。

虽然我国农业和卫生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但是短期内的传染源、养殖方式、群众意识等危险因素难以消除,布鲁氏菌病疫情仍然十分严峻。

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传播方式

人间布鲁氏菌病主要来自于受感染的动物,主要是可食用的动物,如绵羊、山羊、牛、猪等,其中羊是人类布鲁氏菌病的最主要传染源。经过对大量布鲁氏菌病病例的调查发现,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常见的传染方式主要包括:1、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这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的兽医、饲养人员,布鲁氏菌病专业工作者和畜产品加工人员。2、经消化道传播,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布鲁氏菌经口腔、食管黏膜进入机体。如,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生拌肉或生肝,吃未熟的肉或者手不洁拿吃食物。3、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皮毛加工企业职工和生产布鲁氏菌苗、冻干菌种的人员易经呼吸道感染。

布鲁氏菌病的主要症状

1.发热:是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常伴有寒战、关节肌肉酸痛、头痛、食欲减退以及大量出汗。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不等,平均2-3周。布鲁氏菌患者在高热时神志清醒,痛苦较少,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恶化,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鲁菌病所特有。

2.多汗:主要症状之一,尤其是急性期患者出汗相当严重,体温下降时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烦躁,甚至影响睡眠。大量出汗可导致虚脱。

3.乏力:大多数患者均有乏力,程度轻重不一。轻者虽可从事一般性工作,但容易疲劳,而且不容易消除;严重者萎靡不振,疲劳不堪,不能胜任本职工作。

4.骨关节和肌肉疼痛:骨关节和肌肉疼痛是患者前来就医的主要原因。急性期疼痛多为游走性,与风湿热相似,主要在大关节。慢性期疼痛一般局限于某一部位,也以大关节多见,为持续性钝痛或酸痛,影响关节活动。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方法

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要因地制宜贯彻以畜间免疫、检疫、淘汰病畜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因为,只有控制和消灭畜间的布鲁氏菌病,才能防止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生,最终达到控制和消除布鲁氏菌病。

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布鲁氏菌病的防治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和科学饲养方式的培训,提高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促进健康概念、卫生习惯、防病意识的形成,能够有效地控制传播和传染源的流动,保护易感人群。

2.家畜检疫:及时检出患病家畜,包括疫区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和港口检疫。

3.控制传染源:发现疑似布鲁氏菌病病畜后,畜主应将其隔离,限制流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对感染布鲁氏菌病的病畜要进行扑杀,并将其尸体、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乳制品等进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4.切断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疾病流行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切断传播途径就可使流行过程不能进行。防止经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屠宰家畜以及畜产品收购、保管、运输及加工的人员,畜牧、兽医,从事布鲁氏菌病防治科研和生物制品的研究人员等要按规定使用防护设备,工作结束后进行消毒。

5.家畜接种:用布鲁氏菌菌苗给牛、羊、猪、鹿等预防接种,可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增强抗感染能力,是控制或消灭畜间布鲁氏菌病的主要措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