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脊柱作为人体的“生命支柱”,由33节椎骨构成,内部包裹着脊髓这一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结构。一旦发生急性损伤,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永久性瘫痪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结合最新医学指南与临床案例,系统阐述急性脊柱损伤的紧急处置原则。
紧急处置的“黄金五分钟”
在急性脊柱损伤的紧急处置中,现场评估与安全防护是首要任务。救援人员抵达现场后,需第一时间对环境进行全面评估,立即疏散周围聚集人群,避免因人员走动或围观干扰救援操作,同时迅速关闭运转中的危险设备,如机械、电器等,防止设备意外启动对患者造成二次碾压、撞击或触电等伤害,为后续救援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在个人防护方面,救援者应规范佩戴医用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这是因为在脊柱损伤情况下,患者可能存在开放性伤口,体液如血液、脑脊液等可能外渗,直接接触这些体液会增加救援者感染乙肝、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佩戴防护装备能有效阻断传播途径,保障救援者的健康安全。
当现场没有专业颈托时,可采用应急方法,将折叠毛巾卷成圆柱状垫于颈部两侧,再用绷带或衣物固定。毛巾的柔软质地能在一定程度上贴合颈部轮廓,提供支撑和固定作用,虽然其固定效果可能不如专业颈托,但在紧急情况下能有效限制颈椎活动,为后续转运和治疗争取时间。胸腰椎固定的关键在于保持患者平卧位,使用硬质木板如门板或真空担架进行整体搬运。硬质木板能为胸腰椎提供坚实的支撑,防止搬运过程中脊柱弯曲或扭转。
转运与院前处理
在急性脊柱损伤的转运与院前处理环节,科学合理的操作至关重要。转运工具选择上,应优先选用真空担架或铲式担架这类硬质担架,它们具备出色的可塑性,能够更好地贴合患者体形,为受伤脊柱提供稳定支撑,减少转运途中因晃动导致的二次损伤。体位管理方面需格外精细,对于颈椎损伤者,要保持“中立位”,也就是确保耳垂与肩峰连线垂直于地面,以此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和稳定性,防止颈椎过度屈伸或扭转加重脊髓损伤;胸腰椎损伤者则采用“平托法”,需由3-4人协同操作,同步托起患者的头、肩、臀、腿,使脊柱始终保持水平状态,避免脊柱弯曲或扭转对损伤部位造成进一步伤害。在院前监测与干预中,气道管理是首要任务,要迅速清除患者口腔内的异物,若患者是颈椎损伤且伴有呼吸困难,情况较为危急,需提前联系医院准备气管切开包,以便在必要时及时进行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院内诊疗流程
在脊柱损伤的临床诊疗流程中,影像学检查与治疗方案制定是两个紧密相连且至关重要的环节。影像学检查作为疾病诊断的“眼睛”,为后续治疗提供关键依据。X线平片作为初步筛查手段,能够直观呈现脊柱的骨性结构,帮助医生初步判断骨折类型以及椎体移位的程度,为后续更精确的检查和治疗方向提供基础线索。CT三维重建技术则更进一步,它可以清晰、立体地显示骨性结构的损伤情况,精准评估椎管占位率,让医生全面了解骨折对椎管内神经结构可能产生的压迫程度,这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而MRI检查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检测脊髓水肿、出血以及神经根受压等软组织损伤情况,这些信息对于指导手术决策至关重要,因为手术不仅要处理骨折的骨性结构,更要解除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近年新推出的“脊柱损伤AI辅助诊断系统”为影像学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该系统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影像分析,大大缩短了诊断时间,为脊柱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结论和展望
急性脊柱损伤的处置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从现场急救的“黄金5分钟”,到院前处理,再到院内精准诊疗,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患者的生命质量。公众应掌握核心原则,医疗机构需持续优化急救流程,共同构建脊柱安全防护体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