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在现代医学中,糖皮质激素因其强大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风湿免疫性疾病、哮喘、过敏性疾病、肾病综合征以及器官移植等领域。对于许多患者来说,激素是“救命药”,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缓解病情,改善生活质量。但很多人不知道,长期使用激素,可能在悄无声息间带走骨骼的健康,诱发骨质疏松,甚至增加骨折风险。本文将从机制、风险、信号与防护措施四个方面,带您全面了解“激素相关性骨质疏松”的科普知识。
为什么激素会“偷走”骨头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骨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抑制成骨:激素可直接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使骨骼新生受阻,骨量逐渐减少。
2.增加骨吸收:激素会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加速骨质的分解与流失,骨骼结构逐渐变得疏松。
3.影响钙代谢:激素能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同时增加肾脏对钙的排泄,导致血钙下降。低血钙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升高,进一步促进骨质分解。
4.性激素水平下降:长期使用激素可抑制性腺功能,导致雌激素和睾酮水平降低,而这些激素本身对骨骼具有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骨骼在激素长期作用下,既“建不起来”,又“守不住”,骨质疏松风险大幅提升。
谁是“高危人群”
并非所有人都会因为使用激素而骨骼受损,但以下群体要特别警惕:长期规律用药者:每天口服泼尼松或等效剂量≥5mg,持续≥3个月以上;老年人:本身骨量下降,叠加激素作用更易受损;女性,尤其是绝经期后:雌激素减少已使骨量脆弱,激素进一步加速骨质流失;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营养不良、家族骨折史等。研究显示,长期口服激素者骨折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2-3倍。其中椎体骨折最常见,往往在没有明显外伤时就可能发生,甚至因一次轻微弯腰或提物而出现。
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
激素相关性骨质疏松往往发展隐匿,不容易被察觉,但一些迹象值得留心:身高逐渐变矮:若一年内身高下降超过2厘米,要考虑椎体骨折可能;反复腰背疼痛:尤其是弯腰、搬重物后加重,应高度怀疑骨质疏松性骨折;轻微外力即骨折:如摔倒、打喷嚏甚至弯腰提物时骨折,这是典型的脆性骨折。因此,长期使用激素的人群,应主动关注骨骼健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如何守护骨骼健康
1.合理用药
在保证疾病控制的前提下,医生会尽量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并在条件允许时逐渐减量或停药。切勿自行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也不要因恐惧副作用擅自停药。
2.补充营养
钙剂:成人每日推荐800–1200mg(饮食与补充剂合计)。乳制品、豆类、深绿色蔬菜都是优质钙源。
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常规补充600–800IU/天。日晒也能帮助体内合成维生素D。
饮食均衡,保证蛋白质、蔬菜、水果、微量元素的摄入。
3.坚持运动
负重运动(快走、慢跑、登楼梯)和阻力训练(弹力带、哑铃)能刺激骨骼增强密度。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同时注意运动安全,避免跌倒,尤其是老年人。
4.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久坐少动。适度日晒,每周2–3次,每次15–30分钟,帮助体内合成维生素D。
5.药物防护
对于高危人群,医生可能会开具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类、地舒单抗、特立帕肽等。这些药物可有效降低骨折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6.定期监测
每1–2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DXA检查)。长期用激素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应更频繁随访。必要时进行脊柱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隐匿性骨折。
结语
糖皮质激素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利器”,在许多疾病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能救命,也可能“伤骨”。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如果缺乏防护,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骨骼的坚韧与稳固。合理用药、科学补钙、规律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定期检测,是守护骨骼健康的关键。对于真正需要激素治疗的人群,不必过度恐慌,而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管理,用“聪明”的方式化解副作用。请记住:疾病的治疗与骨骼健康并不矛盾。既要控制原发病,又要积极防护骨骼,让身体从内而外保持稳固与活力,这才是长期健康的根本之道。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