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立平  单位:洪雅县东岳镇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10-15
630

认识失眠与多梦:不仅仅是“睡不好觉”

在现代社会中,失眠和多梦已成为困扰越来越多人的健康问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约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在某个阶段经历过失眠,而持续性失眠影响着全球约10%的人口。与简单的入睡困难相比,失眠的表现更为复杂: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及伴随的日间功能障碍。而多梦,尽管不是一种独立的睡眠障碍,却常常作为睡眠质量不佳的表现之一,与浅睡眠、频繁觉醒等问题密切相关。多梦并不总意味着病态,但若伴随疲惫、焦虑、白天困倦、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则不可忽视。造成失眠多梦的原因复杂多样,可涉及生理、心理、环境和行为因素。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加、作息紊乱、电子产品过度使用、情绪波动等因素,均可能影响睡眠。某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甚至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紊乱也可能是潜在的“睡眠杀手”。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神经递质代谢功能下降,也会使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入睡难、睡不实的问题。

西医角度:神经、心理与行为干预的系统整合

在西医体系中,失眠的治疗通常遵循“评估—诊断—干预”的步骤,力图通过科学方法解决问题。首先,医生会通过病史采集、睡眠日志、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工具评估睡眠状况,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做出全面判断。在必要时,也会安排多导睡眠监测(PSG)来排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器质性疾病。对于明确为慢性失眠的患者,认知行为治疗(CBT-I)被认为是一线治疗方法。CBT-I包括认知重构、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放松训练和睡眠卫生教育,目的是打破负性睡眠认知循环,重建健康的睡眠行为模式。大量研究表明,CBT-I在改善失眠方面的疗效不仅优于药物,而且具有更持久的效果。然而,在临床中,很多患者寻求的是快速缓解症状,这时短期使用安眠药物(如苯二氮卓类药物或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成为常见选择。此类药物可以促进入睡、延长睡眠时间,但长期使用存在成瘾、耐药、记忆减退、白天嗜睡等副作用,因此建议仅用于短期干预。此外,新型药物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组胺H1拮抗剂、三环类抗抑郁药也逐渐被引入临床,但同样需医生指导使用。心理支持与情绪管理在西医干预中同样重要。焦虑、抑郁是失眠的重要伴发因素,情绪障碍治疗常常有助于改善睡眠。此类患者可能需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包括精神分析、正念疗法等。同时,规律的体育锻炼、饮食调整、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建立固定的作息习惯,也是提升睡眠质量的重要辅助手段。

中医智慧:调和阴阳,辨证施治的整体思维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的记载,揭示了睡眠与阴阳平衡之间的关系。中医认为,失眠多梦多因心神不安、阴阳失调、气血虚弱、肝郁气滞、痰热内扰等多种病机所致。其诊治讲究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调理,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情志疏导等手段,从整体上调整人体功能状态。在临床上,中医治疗失眠常根据不同证型采用不同药方。例如,心脾两虚型患者常表现为失眠健忘、心悸气短、面色无华,可选用归脾汤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肝郁化火型患者则多表现为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胁胀痛,宜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泄火;阴虚火旺型患者表现为心烦易醒、五心烦热、盗汗,可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痰热扰心型者则表现为胸闷噩梦多、口苦口黏、苔黄腻,可予温胆汤加减化痰清热。除中药之外,针灸在改善睡眠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刺激神门、百会、安眠、三阴交等特定穴位,能够起到调和气血、宁神安眠的效果。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可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提升褪黑素分泌等方式促进睡眠质量的提升。推拿与耳穴压豆作为非侵入性手段,在失眠辅助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和儿童等体质较弱人群。中医讲究“治未病”,强调日常养生和情志调适对睡眠的重要作用。如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暴怒忧思、夜晚避免过度思考与用脑、睡前泡脚或按摩足底等,都是中医传统的“助眠良方”。此外,中医食疗亦可发挥作用,如百合莲子粥、酸枣仁汤、桂圆红枣茶等食物药膳,具有养心安神、滋阴益气的作用,适合日常调理。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提升疗效的新方向

现代医学研究不断揭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既能缓解症状,又能改善体质,从根本上提升睡眠质量。许多大型临床研究已表明,在规范应用安眠药的基础上辅以中药调理,可以显著缩短入睡时间、延长深睡眠阶段,并在减少药物剂量和预防复发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在接受CBT-I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增强治疗依从性;或在使用抗抑郁药期间配合酸枣仁汤等中药制剂,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整体疗效。此外,某些中成药(如乌灵胶囊、天王补心丹、养血安神片)在临床中也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长期服用的可行性,适合慢性失眠的辅助治疗。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还体现在多维度的综合调理上。西医更擅长结构化、规范化诊断与干预,而中医则在调和全身脏腑、改善气血功能、重塑情志平衡方面更具整体性思维。对于那些难以明确病因的慢性失眠患者,中医的辨证思维和个体化治疗为他们打开了新的希望之门。当然,中西医结合也需避免“各自为政”的简单叠加,应由具备双重背景的专业人员统筹施策,确保治疗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患者也需警惕一些非正规渠道推销的“安神保健品”,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正规方法。

睡眠养护之道:从自律生活开始

无论采取哪种治疗方法,良好的生活方式始终是改善睡眠的基石。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白天长时间小睡、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减少蓝光干扰、睡前避免剧烈运动与进食等,都是提升睡眠质量的有效措施。心理放松也是关键。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放松、正念冥想、冥想音乐辅助等,都有助于放下焦虑,平稳入睡。同时,与亲友交流、参加户外活动、树立健康心态,也是防治失眠的情绪调节方式。在饮食方面,避免咖啡、浓茶、辛辣油腻食品,增加富含镁、钙、B族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如燕麦、坚果、香蕉、牛奶、菠菜等,有助于神经系统平稳运作,促进褪黑素合成。定期运动也是帮助睡眠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快走、瑜伽、太极、游泳等有氧运动,建议在白天或傍晚进行,而避免临睡前过度运动,以免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影响入睡。

结语

失眠多梦虽非绝症,却像慢性的“隐形杀手”,长期潜伏在人们的生活中,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夜不能寐、梦境纷繁,不仅让人第二天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下降,还会削弱免疫力,增加患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的风险,甚至诱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睡眠障碍已成为现代人难以回避的重要健康问题。在面对这一“现代病”时,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陷入无谓的恐慌与焦虑。关键在于科学认知、主动应对。通过建立规律作息、改善生活方式、调整心态,并辅以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行为疗法等综合手段,多数人都能在实践中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好梦密码”。愿你我皆能卸下疲惫与烦忧,不再辗转反侧、数羊至天明。让中医的温和调理与西医的科学干预携手并进,为我们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守护一夜好眠。睡得好,才是身心健康的真正起点。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