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靖淞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 眉山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1
63

古已有之的“痔”病:从甲骨卜辞到临床实录

“痔”病并非现代独有。殷商甲骨文中有“疾肛”记载,被后世医家考证为肛肠疾病早期表述。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系统论述肛肠疾病的文献,记载了不同类型痔疮症状与治法,开创手术割治痔疮先河。汉代,《黄帝内经》将痔病病因病机纳入整体医学框架,《素问·生气通天论》明确饮食不节、气血瘀滞是发病核心机制。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细化分类,记载“五痔”辨证要点,创制“槐角丸”等经典方剂,槐角丸至今仍常用。

病因探析:从“饮食不节”到“情志失调”的整体观

中医对痔疮病因的认识围绕“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丹溪心法》称痔疮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等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而成。古代医家认为,痔疮发生与以下因素相关:

饮食不节是常见诱因。《素问》强调过食辛辣、肥甘厚味易致胃肠积热、湿热下注成痔。元代朱震亨主张“戒厚味,节酒色”防痔。明代《外科正宗》综合考量饮食、劳逸、情志等因素。

劳逸失度是重要病因。久坐久站、负重远行会使气血运行不畅、肛门静脉回流受阻,古代文人、工匠痔疮发病率高,《医宗金鉴》强调相关行为能生痔。

情志失调与痔疮发病有关,体现中医“形神合一”。《素问·举痛论》表明情志影响气机,情志不舒会致血行不畅、瘀于肛门发痔。

治疗智慧:从“外治法”到“内治法”的协同策略

中医治疗痔疮,秉持“内治与外治结合,辨证与辨病统一”,有丰富治疗手段。

内治法以辨证为核心,按不同证型用药。湿热下注型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用《外科正宗》槐角丸;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消肿止痛,选《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加减;脾虚气陷型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脾胃论》补中益气汤。明代《景岳全书》强调,里证多热用苦寒剂,如槐角丸等;表证多湿用燥湿剂,如苍术等;虚证多寒用温补剂,如补中益气汤。

外治法有熏洗、坐浴、敷药、手术等,能直达病所、起效快。《五十二病方》的“熏痔法”,用狼牙草等煮水熏洗肛门,开创了肛肠外治的先河。唐代《千金要方》推广“葱豉汤坐浴”,温通经络;明代《外科正宗》的“洗痔肿痛方”,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预防养护:从“起居有常”到“导引术”的生活哲学

古代医家尤为重视痔疮的预防,提出“治未病”的养护思想,其核心在于“调摄生活,顺应自然”:

饮食调理是预防核心。《黄帝内经》提倡“食饮有节”,主张清淡饮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常食谷皮、糠麸、葵菜、菠菜等,以通利肠道”,并告诫“勿食辛辣、炙爆、生冷之物”。

起居调摄注重劳逸结合。《黄帝内经》提出“不妄作劳”,主张久坐久站后适当活动,如散步、导引等,以促进气血运行。“提肛运动”,通过主动收缩肛门括约肌,增强肛门周围血液循环,预防痔疮发生。

排便习惯的养成亦被强调。《外科正宗》指出:“凡如厕,必以意送之,不可久蹲久坐”,主张“大便时不宜努责,便后宜温水清洗肛门”。

古今对话:传统智慧的现代启示

古代医家对痔疮的认识与防治经验为现代肛肠病学提供了重要借鉴。现代医学认为,痔疮是肛门直肠底部及黏膜静脉丛曲张形成的静脉团,发病与久坐久站、便秘、饮食辛辣等因素相关,与中医“气血瘀滞”“湿热下注”病机契合。中医经典方剂如槐角丸、脏连丸等有改善局部微循环、抗炎、止血等作用;提肛运动、坐浴等外治法被纳入现代痔疮术后康复方案;“饮食调理”“起居有常”的预防理念与现代“健康生活方式”相符。中医古籍中的肛肠养护智慧是古代医学实践的总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在现代医学发展的当下,挖掘传承这些传统智慧,可为肛肠疾病防治提供更多思路与方法,实现“古今融合,守正创新”的医学发展之路。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