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惠淇  单位:阆中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17
44

“全麻后会不会变笨?”这是手术患者及家属最常问的问题之一。在麻醉门诊,一位年轻母亲因孩子需要全麻手术而焦虑落泪,反复追问:“听说全麻会损伤大脑,影响孩子学习怎么办?”类似的担忧普遍存在,甚至有人因恐惧全麻而拒绝必要手术。今天,我们邀请麻醉护士结合临床案例与最新研究,揭穿关于全麻的3个常见误区,还原科学真相。

误区一:全麻会永久损伤大脑,导致智力下降

真相:全麻药物作用可逆,现代麻醉技术安全可控

全麻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药物,暂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使患者进入无意识、无痛觉状态。这一过程看似“关闭”大脑,实则药物作用完全可逆。无锡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张邓新指出:“现代全麻药物代谢极快,90%的药物在停药后6小时内通过呼吸、尿液排出体外,不会在体内残留。”

国际权威期刊《Anesthesiology》2023年发布的Meta分析显示:

成人单次全麻后1年,认知功能与未麻醉者无统计学差异;

儿童3岁前接受单次全麻,未发现长期神经发育影响;

仅在极端情况下(如术中严重脑缺氧、低血压持续30分钟以上),才可能对大脑造成损害,但这属于手术并发症,而非全麻本身必然结果。

临床案例:一位6岁患儿因先天性心脏病接受全麻手术,术后家长发现孩子“反应变慢”。经评估,这是麻醉药物残留与术后疲劳共同作用的结果。术后24小时,孩子完全恢复活泼状态,半年后智力测试显示与同龄儿童无异。

误区二:全麻就是“打一针睡一觉”,简单粗暴

真相:全麻是“精密调控”的动态过程,需全程监护

许多人误以为全麻只需“打一针”,实则它包含诱导、维持、苏醒三个阶段,需麻醉团队实时调控:

1.诱导期:通过静脉注射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使患者1-2分钟内进入无意识状态;

2.维持期:根据手术刺激强度调整药物剂量,同时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10余项指标,确保生命体征平稳;

3.苏醒期:停药后15-30分钟恢复意识,但高龄、肝肾功能不全或代谢异常患者可能延长至1-2小时。

麻醉护士的“隐形守护”:

1.术前评估:了解患者过敏史、用药史,制定个体化麻醉方案;

2.术中管理:通过BIS监测(脑电双频指数)精准控制麻醉深度,避免“过深”(抑制呼吸)或“过浅”(术中知晓);

3.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咽喉痛等并发症,及时干预。

误区三:全麻后“变笨”是药物残留,需长时间恢复

真相:短暂症状与药物代谢相关,24小时内通常消退

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头晕、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常被误解为“变笨”,实则与以下因素有关:

1.药物残留:肌松药可能引起肌肉无力,镇静药导致反应迟钝,但这些症状随药物代谢逐渐消失;

2.手术应激:创伤、失血、疼痛等刺激可能引发短期认知障碍;

3.个体差异:老年人、代谢缓慢者恢复时间可能延长,但极少超过72小时。

加速恢复小贴士:

1.术后多饮水,促进药物排泄;

2.尽早下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3.避免驾驶、高空作业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直至完全清醒。

特殊人群:儿童与孕妇的全麻安全

儿童:3岁以下儿童多次全麻可能影响神经发育,但单次、短时间全麻(如疝气手术)风险极低。家长需避免因恐惧全麻而延误治疗,如先天性心脏病若未及时手术,反而可能造成更严重的智力损害。

孕妇:剖宫产全麻对胎儿智力影响微乎其微。现代麻醉药(如罗哌卡因、七氟烷)极少通过胎盘屏障,且术中会通过控制药物剂量、缩短麻醉时间,将风险降至最低。

结语

全麻技术已发展160余年,从“乙醚麻醉”到“靶控输注”,安全性不断提升。麻醉护士提醒:全麻本身不会让人“变笨”,但需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配合术前禁食禁饮、术后康复指导。若术后出现持续头痛、视力模糊、肢体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并发症。科学认知全麻,方能消除恐惧,让手术成为治愈的开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