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是每个家庭最珍贵的宝贝。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安全幸福,是所有父母最为关心的事情。然而,活泼好动的孩子天性中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因此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意外伤害。如何科学、及时地应对孩子的意外伤害,成为每位家长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本文希望能够通过简单易懂的描述,手把手地教各位家长儿童意外伤害后的正确应对方法,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冷静、有效地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伤害的严重程度,保护孩子的生命健康。
跌倒·碰撞
如果孩子摔后大哭,家长第一反应通常是把他紧紧搂住。可是别急,先让孩子坐好或平躺,然后轻柔地查看伤口。
皮肤只是轻微擦破: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涂碘伏,贴上透气敷料即可。
有明显裂口并出血:用干净纱布局部加压5~10分钟。止不住血或裂口很宽,请去医院缝合。
伴随呕吐、嗜睡、意识模糊:高度警惕颅内伤,立即就医。
注意:冷敷冰袋要隔布,敷15分钟左右即可;持续冰敷反而会冻伤皮肤。
烫伤·烧伤
儿科医生界口口相传的口诀——“冲、脱、泡、盖、送”——是我推荐给家长的“万能键”。
冲:自来水冲伤处,持续15~30分钟,水流温和即可;若在冬天,可适当把冲水温度调成不冰手的微凉,以免孩子体温过快下降。
脱:一边冲一边轻轻脱去被烫湿的衣物,不可强行撕扯与皮肤粘连的布料。
泡:用凉水浸泡伤处10分钟,进一步降温止痛。
盖:用干净、松软、无绒毛的敷料(如消毒纱布)覆盖伤面,别抹牙膏、酱油、植物油、面酱……这些“民间土方”会让创面感染雪上加霜。
送:面积超过孩子手掌大小,或伤到面部、生殖器、关节附近,一律送医院。
异物·窒息
食物堵气道最常发生在1~4岁。快速判断气道是否真正堵塞:
能哭能咳,说明气体还能进出,鼓励孩子弯腰咳出异物;
无声咳、面色青紫,意味着严重堵塞,要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
一岁以上:站在孩子身后,用一手握拳顶住肚脐上方,两肩略向前压,另一手包住拳头,迅速向后上方冲击式挤压。连挤5次,观察异物是否吐出。
一岁以内婴儿:抱起让面部朝下,头低臀高,拍背5下,然后翻面仰卧,两个指尖按压胸骨中段5下,再次检查口腔异物。如此循环直至呼吸恢复或救护车到达。
中毒
当孩子“偷吃”父母的降压药、姨妈的化妆水、奶奶的樟脑丸——场面往往猝不及防。原则是“保留、稀释、不催吐”。
立刻把孩子口中残留物抠出。
若误服刺激性不大的物质,可少量饮水稀释;但若误服强酸、强碱,则禁止饮水。
别用“手挖喉”催吐。呕吐严重会导致吸入性肺炎,划不来。
带上空瓶或药盒奔赴医院,这是医生制定解毒方案的重要线索。
溺水
有时孩子已经被救上岸,面色红润,却在回家后出现咳嗽、呼吸急促——这就是所谓“干性溺水”或“二次溺水”。
现场:先保证自己安全,再用长杆、漂浮物拉人;不会游泳不要贸然下水。
上岸:若无呼吸,立即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节奏约为每分钟100-120次。
观察24小时:别急着松懈,出现持续咳嗽或困倦应就医。
高热惊厥
孩子忽然全身抽动、牙关紧闭、眼睛上翻——这是多数家长第一次经历时最恐慌的场景。
把孩子侧卧,防止呕吐物吸入;
解开领口,移开硬物,以免磕碰;
别往口中塞筷子、手指或汤匙,“防咬舌”是误区;
记录抽搐时间——普通热性惊厥多在1~3分钟自行缓解;
抽搐超5分钟或恢复后精神差,需去医院排查。
心理抚慰最关键
在急诊室里,见过不少孩子伤势其实不重,却被父母的恐惧眼神吓得哇哇大哭。你必须先安顿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安顿好孩子。哪怕内心惊成一团,也请把声音放轻,动作放慢,用“没事,我们一起想办法”“你很勇敢”这样的语言,给孩子注射一剂“安全感”。
结语
若有一天,你遇到了文中的任何一种情况,别忘记告诉自己:“危机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与慌乱。”让知识为爱护航,让孩子在充满探索的世界里自由奔跑,而你,成为他最可靠、最从容的港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