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在生命之初,心脏如同一间正在精细装修的四室双厅,房间隔(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和室间隔(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就是其中的重要隔断。当这些隔断上出现异常的“孔洞”(缺损),便构成了最常见的两种先天性心脏病。现代护理的焦点,已从单纯追求生存率,转变为通过精细化、个体化、全周期的管理,最大化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和健康结局。
早期识别与决策支持:护理的起点前移
多数ASD和VSD患儿在出生后通过心脏杂音筛查被发现。
自然闭合的守望者:尤其对于肌部VSD和小型ASD,存在较高的自愈可能性。护理专家会指导家长观察等待,并识别需要警惕的迹象:如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多汗、呼吸急促等心力衰竭和肺部感染的早期表现。
介入与手术时机的精准把握:并非所有缺损都需要立即处理。护理团队会协助家庭理解何时需要干预——通常取决于缺损的大小、位置以及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肺动脉压力)。现代护理强调多学科协作(MDT),护士在其中协调心脏内科、外科、影像科专家,为家庭提供清晰的决策路径,缓解其信息焦虑。
围术期护理:微创时代的加速康复(ERAS)
传统开胸手术已不再是唯一选择。经导管介入封堵术(适用于部分ASD和VSD)和微创胸腔镜手术的普及,彻底改变了护理模式。
介入术后的极速康复:对于行介入封堵的患儿,护理重点在于穿刺点(通常是股动静脉)的观察与护理,预防出血、血肿及血栓形成。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需对家庭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穿刺点护理、避免剧烈运动等。
微创手术的精细化监护:即使需要外科手术,小切口、胸腔镜等微创技术也大大减少了创伤。护理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术前个性化宣教与营养支持;术中精准的体温保护与液体管理;术后强调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减少阿片类药物副作用)、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小时内)和早期经口进食。这显著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并发症,提升了患儿舒适度。
终身随访与成人过渡:护航一生的健康
关闭缺损只是治疗的开始,而非结束。ASD/VSD修复后的患者已被视为慢性病管理人群,需要终身关怀。
心脏功能的长期监测:护理人员需教育患者和家庭,即使成功修补,心脏因长期承受额外负荷,其功能仍需长期关注。定期随访,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是评估心脏大小、心功能及瓣膜情况的基石。
心律失常的预防与管理:ASD修补术后的患者,是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如房颤、房扑)的高危人群。前沿护理包括对青少年及成年患者进行心律失常相关症状(如心悸、头晕)的筛查教育,并鼓励使用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进行日常监测,便于早期发现异常。
无缝衔接的过渡护理:这是体现高水平护理的关键环节。当患儿从儿科转向成人先天性心脏病(ACHD)专科时,专业的护理人员会充当“导航员”,帮助青少年患者理解自身疾病史,掌握自我管理技能,独立预约随访,确保医疗关怀的连续性不中断。
生活方式与健康赋权:现代护理鼓励绝大多数修复成功的患者参与正常生活和工作。护理重点在于提供个体化运动建议,管理血压、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关注其心理社会健康,帮助他们摆脱“患者”标签,拥抱完整人生。
结语
对房间隔与室间隔缺损的护理,是一场融合了尖端技术、人文关怀与科学管理的生命护航。从发现孔洞时的细心守望,到微创治疗中的精密护航,再到贯穿一生的健康管理,护理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不仅修补了心脏上的缺损,更守护了每一个孩子尽情奔跑、欢笑和梦想的权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