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4在日常生活中,突发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随时可能发生,掌握心肺复苏(CPR)这项“救命技能”至关重要。通常心脏骤停发生后4分钟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而救护车平均到达时间往往超过这个时限。因此,普通群众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就能在关键时刻为患者争取宝贵的生存机会。
心肺复苏的核心步骤
1.CAB三步法
C(Circulation,循环):优先实施胸外按压,通过外力挤压胸腔促使血液流动,维持脑和重要器官的灌注。这一调整将传统ABC顺序中的“人工呼吸”后置,强调建立循环的紧迫性。
A(Airway,气道):在30次按压后清理并开放气道,确保后续人工呼吸时氧气能有效进入肺部。仰头举颏法是现场最常用的气道开放技术,需注意避免过度后仰造成颈椎损伤。
B(Breathing,呼吸):通过口对口或口对鼻方式进行人工呼吸,为血液补充氧气。2020版国际复苏指南特别强调,未经培训的目击者可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Hands-Only CPR),同样能显著提高生存率。
2.关键注意事项(避免二次伤害)
(1)按压准确性:错误按压可能导致肋骨骨折、气胸等并发症。确保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段,避免偏移。
(2)儿童按压:1岁以下婴儿用两指按压,1岁至青春期前儿童可用单手或双手掌根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
(3)人工呼吸有效性:吹气过快或过量可能导致胃胀气。每次吹气时间应超过1秒,以胸廓明显起伏为标准;若不愿人工呼吸,可持续单纯胸外按压(仅限成人),但效果略逊于完整CPR。
(4)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若现场有AED,优先使用。按语音提示贴电极片,避免接触患者身体,分析心律时暂停按压;除颤后立即继续CPR,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或急救人员到达。
特殊情况处理:提高抢救成功率
1.溺水、窒息等非心源性心脏骤停:先进行5组CPR(约2分钟)后,再拨打急救电话,避免延误黄金时间。
2.孕妇心肺复苏:手动将子宫向左推移,减轻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其余步骤与成人相同。
3.多人协作:若现场有2人以上,可轮流按压,每2分钟更换一次,避免疲劳导致按压质量下降。
常见问题答疑
问:非专业人员也能做心肺复苏吗?会不会被“讹”?
能!且必须做!
我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为善意救助者“撑腰”,无需担心责任问题。
问:患者有反应但呼吸微弱,还需要CPR吗?
不需要!
CPR仅适用于无反应、无正常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的患者。若患者有眨眼、说话、咳嗽或正常呼吸,说明心脏仍在有效泵血,此时应:拨打120并保持患者侧卧位,防止呕吐窒息;持续观察生命体征,避免二次伤害。
问:胸外按压会导致肋骨骨折,还要继续吗?
必须继续!
肋骨骨折是CPR常见并发症,但生存获益远大于骨折风险。正确操作下,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可最大限度减少损伤。
关键原则:宁可按断肋骨,不可停止按压。中断超过10秒,患者存活率将大幅下降。
问:AED到场前,要一直做CPR吗?
是的!CPR与AED缺一不可!
CPR作用:维持基础血液循环,为大脑和心脏供氧;
AED作用:通过电击消除致命心律(如室颤),恢复有效泵血。
操作顺序:立即启动CPR;派他人取AED,或自己快速取来;AED到场后,暂停按压,按语音提示贴电极片、分析心律;若提示“建议除颤”,确保无人接触患者后电击;除颤后立即继续CPR,2分钟后AED会再次分析心律。
问:患者恢复呼吸后,还需要做什么?
立即停止CPR,并做好后续护理:将患者置于稳定侧卧位(恢复体位),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持续监测呼吸和脉搏,直至急救人员到达;安慰患者,保持其温暖和安静;向医护人员详细描述急救过程(如按压时间、AED使用情况)。
总结
心肺复苏是一项简单却极其重要的急救技能,建议大家积极参与正规的心肺复苏培训课程,熟悉操作流程,并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周围环境中的急救资源分布,如AED的位置等。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救”在身边,为生命争取更多希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