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8深夜两点,张大爷又一次被憋醒,像有一块巨石压在胸口,让人喘不过气。作为慢性心衰患者,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经历这样的煎熬。几天前,他因心衰急性发作紧急赶到医院,医生给他调整了用药方案,同时反复叮嘱他一定要控盐、控水。
拿着药方的张大爷回到家后满肚子疑惑:盐是最平常不过的调味品,为什么能和心衰挂钩呢?以后到底该怎么用盐才能保证心衰不再发作呢?答案就藏在这场与“盐”的智慧博弈中。
“盐”多必失:隐形杀手如何盯上心脏?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而钠是调节体内水分平衡的关键离子。当我们摄入过多的钠时,身体为了维持电解质平衡会保留更多的水分,导致血容量增加。
对于心衰的患者而言,过多的血容量是沉重的负担。心脏就像一台水泵,因为疾病或者年龄增长等原因,水泵的功能大不如前。而过多的盐分给这台水泵增加了额外的阻力,超负荷的工作最终可能导致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引发急性心衰发作。主要分为左心衰、右心衰以及全心衰。
左心衰:夜间呼吸困难、端坐位呼吸、严重者会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右心衰:颈静脉怒张、消化不良、恶心、腹胀、便秘、下肢水肿。
全心衰:左心衰和右心衰的症状同时存在,症状更严重。
减盐“拉锯战”:舌尖依赖为何难割舍?
1. 生理性的依1、生理性的依赖
日常生活中长期的高盐饮食会让舌头对盐分的敏感度下降,需要更高浓度的盐味儿刺激才能感受到“满意”的咸味。
2. 饮食习惯难2、饮食习惯难以改变
长期偏爱高对于长期偏爱高盐饮食的心衰患者突然减盐会感到“食之者突然减盐感到“食之无味”。别人都能吃咸,为什么我要限制?这种心理上的抗拒让心衰患者在无形之中又摄入了过量的盐分。
3. 疾病的认知3、疾病的认知不足
我只是偶尔吃点咸东西,并不会影响病情;既然医生让我控盐,那我一点盐都不能吃。许多患者在确诊心衰后对于疾病的认知往往会呈现两极分化。不加控制的高盐饮食会诱发心衰反复发作;而长期的禁盐也会浑身乏力,出现低钠血症。
心衰“救味指南”:专属食谱解锁低盐美味
低盐饮食并不意味着要牺牲美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减盐不减味”。
1. 巧用调味料1、巧用调味料代替咸味
除了食用盐,生活中的白醋、柠檬汁酸爽开胃,同样能够激活味蕾,提升鲜味。而常见的香辛料如葱、姜、蒜、洋葱爆炒后也能赋予菜肴独特的风味。比起单一用盐,多种调味料混合搭配会让食物更加鲜美。
2. 选择低钠食2、选择低钠食材
在选择食物时优先选择新鲜食材,比如常见的蔬菜如黄瓜、番茄、菠菜、西兰花几乎不含钠;苹果、香蕉、梨等水果富含天然的甜味,也可以代替部分的咸味需求。
避免购买预包装类的加工食品。选购食品时可仔细查看食品标签中的钠含量。常见的高盐食品有:方便面、罐头、蚝油、酱油、火腿罐头、蚝油,酱油、火腿肠、薯片、饼干等,富含大量的“隐形盐”。
3. 逐步科学减3、逐步科学减盐
突然减盐会让人不适应,甚至影响食欲。因此减盐要循序渐进,让身体逐因此在减盐要循序渐进调整,让身体逐步适应,避免反弹。第1周烹饪时可比平时少放1/3的盐,等到适应后在第2周再减1/3,直至达到医生建议的每日盐摄入量。
全家“减盐总动员”:小习惯撬动大健康
1. 改变烹饪方1、改变烹饪方式
在做饭时建议选择有刻度的盐勺,精准控制每餐的盐摄入量。炒菜时采用“后放盐”的技巧,既保留咸鲜口感,又减少整体用盐量。此外,善用天然调味料提升风味,例如用柠檬汁、醋等天然调味料来增加食物风味,减少对盐的依赖。
2. 学会看营养2、学会看营养标签
购买食品时要查阅包装上的营养成分,关注钠含量是否过高。优先选择每100克钠含量≤120毫克的低钠食品,或者每100克钠含量≤5每100克的钠含量≤120毫克低钠食品或者每100克的钠含量≤5毫克的无钠食品。
3. 全家互动监3、全家互动监督
家庭成员应相互监督,尤其要监督家中的心衰患者严格控盐。家庭成员相互监督,特别是家里有心衰的患者要监督其严格控盐。建立家庭减盐积分制,每次成功完成低盐饮食即可获得积分,累积兑换家庭活动奖励。全家参与减盐能创造更健康的饮食环境,减少心衰患者的心理压力。
从今天起少一点盐,多一份今天起少一少盐,多一份健康,每一次的清淡饮食都是在为心脏减负。让这一份小小的坚持,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