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洋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肝胆外科  发布时间:2025-06-25
292

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主要负责储存和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帮助脂肪消化吸收。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饮食习惯改变,胆囊疾病(如胆结石、胆囊炎)发病率逐渐增高,很多患者因胆囊病痛而苦恼。

传统上,胆囊疾病患者往往被建议“切胆”,但胆囊是否一定要切除?什么时候可以保胆?保胆是否安全有效?

胆囊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胆囊是肝脏分泌胆汁的“储存仓库”和“浓缩器”,胆汁通过胆囊进入小肠,帮助消化脂肪和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

保留胆囊的意义:保持正常胆汁储存与排放,有利于脂肪正常消化;避免术后胆汁反流引起的胃食管反流、腹泻等症状;减少术后胆总管结石、胆管炎的风险。

因此,尽可能保胆是现代医学追求的方向之一,但前提是胆囊本身没有严重病变,能保证患者健康安全。

哪些情况下考虑保胆

胆囊是否可以保留,主要依据胆囊疾病的类型、病情轻重、患者整体状况和治疗反应。一般来说,以下情况可以考虑保胆:

1. 无症状或轻症胆结石患者

有些患者偶然体检发现胆结石,但无明显症状,无胆囊炎发作或胰腺炎等并发症。

此类患者胆囊功能尚好,无明显胆道梗阻,可以先观察和保守治疗,积极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盲目切胆。

2. 慢性胆囊炎且病变较轻

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壁轻度增厚或黏连,但没有明显胆囊功能丧失或胆囊癌变风险。通过药物抗炎、调节胆汁成分等方法,有望缓解症状,暂时保胆。

3. 胆囊息肉(尤其是小于1cm的良性息肉)

胆囊息肉大多数为良性,体积小、无快速增大趋势的息肉可以定期超声随访,暂时不建议切除胆囊。

4. 代谢综合征患者或肥胖患者伴有胆囊结石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是胆结石的高发因素,对此类患者可采取保胆治疗,并结合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以减少术后胆道并发症。

5. 有高危手术风险的患者

对于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严重肝肾疾病等患者,保胆治疗可降低手术风险,有助于术后恢复。

保胆治疗方式有哪些

1. 药物保胆

胆汁酸制剂(如熊去氧胆酸UDCA):改善胆汁成分,溶解胆结石,减少胆汁淤积

抗炎药物:减轻胆囊炎症反应

中药调理:部分中药有活血化瘀、促进胆汁分泌作用

药物保胆适合无明显梗阻、结石较小且症状轻微者。

2. 微创保胆手术

针对部分胆结石或胆囊息肉患者,可采用以下手术:胆囊切石术(开腹或腹腔镜下取出结石,保留胆囊)、胆囊息肉切除术、胆囊功能重建手术。但保胆手术技术难度高,适应症有限,需专业医生评估。

3. 介入治疗

部分胆囊炎或胆道结石患者可以采用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手段缓解症状,暂时保胆。

什么情况下不适合保胆

1. 反复急性胆囊炎发作

反复发炎导致胆囊纤维化、功能丧失,胆囊已经成为“病灶”,切除是根治方案。

2.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需及时处理,胆囊切除可防止复发。

3. 胆囊息肉>1cm,或快速增大

大息肉或变化快的息肉癌变风险高,需手术切除胆囊。

4. 胆囊癌或高度怀疑胆囊恶性病变

必须根治性切除胆囊,必要时联合切除周围组织。

5. 胆囊功能严重减退、胆囊萎缩、胆囊壁严重钙化(“瓷片状胆囊”)

胆囊已经失去功能,保留无意义。

保胆后的注意事项

即便保胆成功,仍需患者积极配合管理,防止病情加重。

合理饮食: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油腻辛辣;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定期复查:B超监测胆囊状况,及早发现异常;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脂血症、肥胖、代谢综合征等;

适度运动:促进胆汁流动,减少胆石形成。

总结

胆囊是否可以保留,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综合判断。保胆有利于维持正常消化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但并非所有胆囊病变都适合保胆。

胆囊保留的理想候选者通常是无症状、症状轻微、胆囊功能尚好、无恶性病变风险的患者。反之,反复发作、病情严重或有恶变风险的患者应积极手术切除胆囊,以避免对健康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最终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制定,切忌自行盲目选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