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冉  单位:齐河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17
51

秋末冬初,感冒、肺炎高发。门诊里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大夫,我就是咳嗽发烧,开点药就行,为啥非得抽血啊?”这张看似普通的血细胞分析报告单,究竟藏着什么秘密?为什么医生把它当作感染性疾病的“侦察兵”?

血细胞分析

要理解血细胞分析的作用,首先得明白: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核心“兵力”。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系统会迅速调动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参战”,而这些细胞的数量变化和形态特征,就像战场传递来的“加密电报”,能帮医生锁定敌军类型。

血细胞分析的核心指标包括: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及计数、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等,部分报告还会包含C反应蛋白(虽非血细胞,但常作为感染辅助指标)。这些指标的异常,本质上是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应激反应”。

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时,会释放毒素破坏组织,触发免疫系统的“快速反应部队”——中性粒细胞紧急参战。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士兵”(正常占50%-70%),平时在血液中巡逻,发现细菌后会迅速聚集到感染部位,通过吞噬、释放酶来消灭敌人。但细菌繁殖快、破坏力强,单靠“巡逻兵”不够,骨髓会连夜“生产”更多中性粒细胞增援,导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数量激增。具体表现为: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成人>10×10⁹/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和绝对值(>7×10⁹/L)均增加;骨髓“紧急扩军”时,血涂片中还会出现未完全成熟的杆状核细胞(核左移现象);同时,肝脏产生的炎症报警器C反应蛋白会显著升高。例如,肺炎患者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15×10⁹/L、中性粒细胞占85%、CRP 80mg/L,结合咳黄脓痰的症状,医生就能快速判断是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更狡猾,会钻进人体细胞内复制,躲避免疫系统直接攻击。此时,免疫系统的“特种部队”——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会接管战场:T细胞直接杀伤被感染的细胞,B细胞产生抗体阻止病毒扩散。但部分病毒(如流感病毒)会抑制骨髓造血,导致其他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减少,因此整体白细胞数量可能不升反降。具体指标表现为:白细胞总数通常正常或降低(成人<4×10⁹/L);淋巴细胞百分比(多数>40%)可能升高,但因白细胞总数低,其绝对值可能正常或降低;单核细胞(负责清除病毒碎片)会轻度升高(5%-15%);而肝脏因病毒不释放毒素,C反应蛋白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例如,流感患者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3.5×10⁹/L、淋巴细胞占45%、CRP 5mg/L,结合高热、流清涕的症状,医生就能判断是病毒感染。

例外与干扰

特殊人群:免疫“反应迟钝”,指标可能“失真”

老年人、糖尿病控制差、肿瘤放化疗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免疫系统“战斗力”较弱。即使发生严重的细菌感染,身体也无法像健康人一样“紧急动员”白细胞。此时,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正常或降低”,但患者实际已处于严重感染状态(如脓毒症)。

混合感染:细菌+病毒

现实中,感冒或肺炎常是“细菌+病毒”混合感染(如流感病毒破坏呼吸道黏膜后,继发细菌感染)。此时,两类病原体触发的免疫反应会“叠加”甚至“冲突”:病毒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导致白细胞总数降低),而细菌又在刺激中性粒细胞升高。报告中可能出现“白细胞降低但中性粒细胞升高”等矛盾结果。

一张小小的血常规报告单,是医生诊断感染性疾病的“侦察兵”。通过白细胞及其分类的变化,我们能初步判断身体遭遇的是细菌还是病毒侵袭。但它并非万能,需结合症状、影像等多方面信息综合分析。了解这些指标背后的免疫逻辑,不仅能让我们更信任医学的科学性,也能在面对报告单时保持理性,共同守护健康防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