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在北方,“贴秋膘”是一个传统的民间习俗,其实就是一种秋天进补的说法。当代作家汪曾祺在《贴秋膘》一文中写道: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
过去人们生活条件差,缺吃少穿,往往身体消瘦,贴秋膘有一定的道理。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量普遍较多,因此,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贴秋膘”。
那么如何评判自己要不要贴秋膘呢?
计算体质指数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国际最常用来衡量体重与身高比例的工具,它利用身高和体重之间的比例去评估一个人的体型和健康状况。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²。亚裔成年人中,BMI<18.5为体重过轻,BMI在18.5-23.9之间为体重正常,BMI在24-27.9之间为超重,BMI>28为肥胖。如果BMI小于18.5,则处于过轻状态,此时可以适量地贴一些秋膘;如果BMI已超出24,就不应再贴秋膘,而应减肥。
观察身体状况
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痛风等疾病的患者则不宜贴秋膘,这类患者对饮食要求比较严格,应该注意清淡饮食,盲目贴秋膘会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量增多,可能进而加重病情。而对于老年人或者身体虚弱的人,到了秋天,天气凉爽,胃口增加,此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贴秋膘,增强体质,以更健康的状态迎接冬天的到来。
但在现代生活中,营养过剩问题普遍存在,“贴秋膘”需科学调整,避免陷入健康误区。贴秋膘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明确“贴秋膘”的现代意义
传统“贴秋膘”的核心是补充能量和营养,以应对秋冬季节代谢变化。但如今多数人无需通过大量高脂食物“储能”,反而需注重优质蛋白、维生素、膳食纤维的均衡摄入。例如:用瘦肉(猪瘦肉、牛肉、鸡胸肉)、鱼虾、鸡蛋等替代肥肉,既能补充蛋白质,又能减少饱和脂肪摄入。
饮食结构合理,“贴”对营养素
选择优质蛋白质。秋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蛋白质能增强免疫力。推荐鱼类(如鲈鱼、鲫鱼)、禽肉(鸡肉、鸭肉)、豆制品、牛奶等。如清蒸鲈鱼(低脂高蛋白)、豆腐鸡蛋羹(易消化)。
适量摄入健康脂肪,避免猪油、黄油等饱和脂肪,选择不饱和脂肪(如坚果、橄榄油、深海鱼),有助于保护血管。注意坚果每日 20-30 克(约一小把)即可,过量易发胖。
多吃秋季应季蔬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推荐梨(润肺)、山药(健脾)、南瓜(富含β-胡萝卜素)、菠菜(补铁)、银耳(润燥)等。搭配原则为:每餐蔬菜占1/2,主食(粗细搭配)占1/4,蛋白质占1/4。
根据体质“贴秋膘”,避免盲目跟风
虚寒体质(怕冷、手脚凉、易腹泻)可适当吃温性食物,如羊肉、生姜、桂圆,但需控制量,避免上火;热性体质(易上火、口干舌燥、便秘)少吃辛辣、温热食物,多吃梨、绿豆、冬瓜等清热润燥食物;痰湿体质(体型偏胖、舌苔厚腻)严格控制肥肉、甜食,多吃山药、薏米、冬瓜等健脾祛湿食物。
结合运动,让“秋膘”贴得更健康
秋季运动能促进代谢,避免脂肪堆积,还能增强抗寒能力。推荐快走、慢跑、太极拳、瑜伽等温和运动,每周 3-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注意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可喝温蜂蜜水),避免受凉。
特殊人群需谨慎“贴秋膘”
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以低 GI(升糖指数)食物为主,如杂粮、瘦肉、绿叶菜,避免加重病情;消化功能弱的人(如老人、儿童)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汤、蒸蛋,避免过量肉类增加肠胃负担,可搭配山楂、陈皮等助消化食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